韩军:推动轴向磁通电机量产,为新能源汽车装上“强心脏”
日期:09-18
记者 吴金泓
在兰溪高新区的一座现代化工厂里,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韩军带队调试新的生产线。这位技术专家,曾经是国内客车行业的资深管理者,如今正带领团队,努力让一项沉寂了200多年的技术焕发新生,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装上更强、更轻的“心脏”。
韩军的故事,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开始的。199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宇通客车,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做起,靠着踏实肯干和钻研精神,一步步成长起来。他做过技术管理,也管过销售,最后做到了公司的总工程师、销售公司总经理和公司董事。在宇通的23年里,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客车从学习国外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更关键的是,他很早就认定了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的方向,带领团队研发设计的一系列电动客车,是国内最早一批实现商业化运营的产品。
但在推广新能源客车的过程中,韩军发现了一个机会。当时普遍采用的“油改电”方式,只是简单地把燃油车的发动机换成电动机,并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他相信,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结构会彻底改变,可能会用到更灵活的轮边驱动或轮毂驱动技术。然而,传统的电机称为径向磁通电机,又大又重,很难塞进车轮附近有限的空间里。这时,一种名为“轴向磁通电机”的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这种电机像个扁平的圆盘,轴向尺寸短,理论上功率密度更高,非常适合分布式驱动。但问题是,“这种技术虽然提出有200多年了,却因为材料、生产工艺等难题,一直没能真正大规模生产出来。”韩军说。
看准了这个方向,韩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2014年,他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宇通高管岗位,经过近2年的筹备,创办了盘毂动力,专注于攻克轴向磁通电机的量产难题。
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没有现成的产业链,也没有成熟的生产经验。韩军和他的团队只能埋头苦干,投入累计约15亿元的资金进行研发。他们一点点突破,从电磁设计到材料配方,再到生产工艺和设备,全部靠自己摸索。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盘毂动力研发的轴向磁通电机性能非常出色,它的有效功率密度达到21kW/kg,是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2035年目标(7kW/kg)的3倍。更直观的是,和传统同功率的电机相比,盘毂电机体积和重量能减少50%以上,材料也省了大约一半,效率还更高。为守护技术创新成果,公司持续加码专利布局,目前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达 1531 件,不仅成为轴向磁通电机领域全球首家实现量产的企业,更以专利数量领跑全球。
在盘毂动力位于兰溪高新区的工厂里,各型号的轴向磁通电机正在盘毂自研的生产线上有序下线。面对未来,韩军规划清晰:“既要通过规模化降低生产成本,更要持续焕新升级,让轴向磁通电机从‘可选项’变为多领域的‘首选方案’。”这位从普通技术员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正以硬核创新为兰溪制造业升级探路——作为深耕细分领域技术创新的“长跑者”,终能推动电驱产业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