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吃过午饭,蝉在窗外叫得正欢。妈妈忽然把手机递到我眼前:“你看,兰溪正在找一群英雄的后人。”屏幕上跳动着标题——《兰溪急寻11位抗日英雄后人》。
“八十多年前的5月,”妈妈的手指划过发亮的屏幕,“十一位抗日英雄在长乐村口挡住了日寇。”她的声音像裹着江风的羽毛,轻轻落进我心里,“子弹像暴雨一样飞来,他们像铜墙铁壁般拦住敌人……”
手机照片里,泛黄的名单在阳光下浮动。妈妈点着两行字:“这位徐宝辉叔叔是永昌小学毕业的,这位周建春叔叔放下教鞭就上了战场。”我的指尖跟着妈妈在屏幕上移动,那些陌生的名字突然有了温度——原来英雄们也曾在兰溪的阳光下读书、教书!
窗外传来小伙伴追跑的嬉闹声。妈妈把我的手按在她温热的掌心:“那天,十一位叔叔永远留在了村口。现在长乐村想找到他们的亲人,把英雄的故事补全。”我望着名单上“赵能学29岁”的字样,突然明白了新闻里说的“民族记忆的坐标”——原来每声欢笑,都是前人用青春守护的星光。
当晚,我梦见自己变成小小的萤火虫,飞过兰江去照亮名单上的名字。清晨醒来,我拉着妈妈的手问:“等找到英雄的后人,您一定要告诉我呀!”我想听徐宝辉叔叔的故事,想学周建春老师教过的童谣——有些光穿过再长的黑夜也不会熄灭,我要让这些光,永远亮在我们的歌声里。
聚仁小学三(8)班:赵奕语
指导老师:李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