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兰溪,就像校园里那一棵棵参天的水杉,随着季节展叶、凋谢,但每一圈年轮都紧密而扎实。
曾经,我就读的延安路小学就在古老的城隍庙里。记得每天早晨,我踏过青石板铺成的小路,穿过小巷走进校园。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地上洒下斑驳的花纹。下课铃一响,我们总爱跑到中厅前的水杉下玩耍,看看屋顶上翘着尾巴的鸱吻,有时还会偷偷摸一摸那光滑的石柱——已经被几代学子摸得发亮了。
如今,我们搬进了新学校。高大的教学楼宽敞明亮,塑胶跑道上可以尽情奔跑,多媒体教室里一切都是那么崭新。可是,我们依然常常想起那座古老的城隍庙。美术课上,我们画着记忆中的雕梁画栋;作文课上,我们写下与水杉相伴的时光。历史不是过去,它活在我们的记忆里,生长在我们的笔尖下。
暑假,我们回老家避暑。最让我震撼的,是村里人讲述的抗战故事。就在这座祠堂里,村民连夜凑出口粮。李家的米、张家的面、王家仅剩的半袋红薯,悄悄地送到游击队员手中。老奶奶说:“那时候啊,送出去的何止是粮食,是咱们的心头肉,更是活下去的希望。”我忽然明白,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有温度的真实生活。
如今的兰溪人,依然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爱。每天清晨,扫街的周阿姨就会推着她的三轮车出现在古街上。“我要让来看古城的人都说咱兰溪干净”。这是她当了十年环卫工人最骄傲的事。退休教师潘老师经常回学校帮忙,从她身上,我看到了老师最动人的样子。一代代的兰溪人就是这样,为家乡注入自己的力量。
之前,学校组织研学活动,我和同学一起去古城墙研究码头文化。当我亲手将一块松动的青砖重新砌好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热爱”。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就是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是弯腰捡起一片垃圾,是向外地游客热情指路,是认真记录家乡的故事。
老师说,中国像一只昂首的雄鸡,而兰溪就是其中一片小小的羽毛。虽然不起眼,但缺少了任何一片,雄鸡都不能振翅高飞。每当我在新学校的升旗仪式上仰望五星红旗,就会想起城隍庙里的琅琅书声,想起古城墙上方的朝阳,想起兰江上的波光。
真正的热爱,是把家乡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真正的铭记,是把历史化作前进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兰溪少年,我要用自己的笔记录下家乡的故事,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我知道,无论学校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对家乡的爱永远深藏在每一个兰溪人的心中,就像那些青砖缝里的苔藓,默默生长,生生不息。
延安路学校六(2)班:汤嘉芮
指导老师:徐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