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金泓
导报讯 “你看这一页,细节是我实地到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地走访后补充的。”近日,记者走进兰溪退休教师丁伯达的书房,他拿起书桌上布满密密麻麻字迹的手稿,讲述着他编写《话说建立抗日八大队和金义浦兰根据地前后》的故事。手稿纸上,一笔一划工整书写,修改补充的痕迹随处可见,记录着他追寻历史的执着与温度。
今年68岁的丁伯达与抗日八大队的故事,源于一次偶然的阅读。多年前,他在翻阅地方教材时看到“八大队”的字眼,一个疑问在心中升起:“既然有八大队,那第一到第七大队在哪里?”身为退休教师,他习惯刨根问底,首先请教岳父沈国祥——这位曾担任八大队机关干事、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得到了关键答案:“当时共产党必须隐蔽埋伏,第一到第七大队是国民党部队,第八大队是借国军番号、实属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这个关键信息成为丁伯达追溯八大队历史的重要起点。
2012年岳父去世后,丁伯达整理其留下的旧照片、手札等资料时,那些与八大队相关的片段不断浮现。“一开始只是想写本《人生回望》记录岳父的一生。可写着写着发现,八大队的故事太多了,而且民间说法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丁伯达说,从那时起,他萌生了一个更坚定的想法,“不能让这段历史埋在故纸堆里,我得把它系统梳理出来。”
2021年开始,丁伯达踏上实地考证之路。他多次前往金萧支队第八大队成立地,走访当地老人,拍摄相关照片。走在村里的老巷子里,敲开高龄老人的家门,他仔细核实八大队的建立原因、时间、根据地位置、武装来源等细节,让这段尘封的往事重新变得丰满而真切。
2022年,丁伯达正式着手撰写。因年事已高、眼睛不好,用电脑打字对他来说格外吃力,他便选择最扎实的方式:先在草稿纸上一笔一划手写,反复修改确保通顺完整后,再在手机上逐字录入,最后发送至打印店排版。记者在他的书房看到,书桌一侧堆放着泛黄的手稿,有的段落被反复勾画,有的空白处补满了小字注释。
“2024年12月打印出第一版初稿,之后又改了三四版,今年1月才最终定稿。”丁伯达笑着说,中间因为走访、核对资料,写作曾断断续续,但只要拿起笔,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士,他就觉得“不能停”。他发现众多抗日文章中缺乏关于八大队的系统记载,自己已收集好相关资料,不记录下来实在可惜。
为了让书籍更生动,他还精心挑选配图:部分来自家中珍藏的照片,部分从官方网络摘取,岳父当年的军装照、抗战时期使用过的公文包、功劳证等都收录其中。“图文并茂,才能提升读者阅读兴趣,让后人更直观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丁伯达说。
如今,这本凝聚着三年心血的著作,虽然尚未正式出版,却已承载了丁伯达的满心期许。他表示,这本书一方面可作为家族资料,供家中后人阅读;另一方面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激发爱国之心、维护民族尊严。“如果市志办等部门单位觉得有价值,我愿意交上去,经官方审核、校对后进行整理和传播。”丁伯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