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岐(1875~1929)
丁 成 作
去年,“三江口”栏目曾发过一篇题为《“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的兰溪人》的文章,讲的是王琳受曹梦岐的影响,一生追随陶行知,并成为一名教育家的故事。王琳曾说:“曹梦岐先生是乡村生长、带泥土气息的‘陶行知’,陶行知先生呢,是漂洋过海、吃过洋面包的‘曹梦岐’。他们都着眼乡村文化,注重生活教育,行而后知,实践躬行,都是相同的。”
那么,这位带着泥土气息的“陶行知”到底是位怎样的先生呢?教师节临近,今天让我们来讲一讲曹梦岐创办新学的故事。
(一)
曹梦岐(1875~1929)是蒋畈村(今兰溪梅江镇聚仁村)人,清末的秀才,也是乡村教育家、理学家、实业家。
1902年春,深受康梁维新思潮影响的曹梦岐以教育救国、开启民智为己任,在蒋畈自家堂前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私立育才学堂,男女兼收,学做并进,开创乡村平民教育之先河。
那个时候,对于新式学堂怎么办,浦江、兰溪都还没有样板,他就跑到东阳、义乌等地去求师访道,讨教经验。附近没有新式老师,就到金华、浦江城里去请。自己放样建学堂,自己动手做桌椅,自任文化课老师,就连排课程表、买教学用品、上下课摇铃,他都亲力亲为,可以说既是校长,也是教员、校工。
曹梦岐认为“人要立大志做大事”,因此将“立志、求实,学做真人”作为校训,将“肩背书包上学堂,即知即行细思量,苦读苦学做真人,励勤崇俭不可忘”作为校歌,广为传唱。
“让乡村人睁开眼睛看世界,为国家培育有用之才”是曹梦岐一生的梦想。新生入学,曹梦岐对每一位新生都要问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来读书啊?”有的说为了当官,有的说为了识字记账,等等,几乎没有让他满意的答案。他便在开学典礼上特别强调:求学的目的是“做人”,学古人做好人,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有志向的人。
曹梦岐提出的办学宗旨是:“躬行实践,文化教学与社会教育并进,教学做合一,农工学齐驱”。所以,除了自然科学、文史修养等课外,他还开设了农业、园艺、工艺等课程,男学养鱼、种菜、武术等,女学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等。不管省、县视学下来检查时如何批评指责,他都按照三课合一的特色安排课程,即读经课——讲授《论语》《孟子》《大学》等,劳动课——每周安排一到两个半天参加农业劳动,按正课评分,宣传课——每周六下午都要安排学生到周边各村举行文艺演出,宣传时事,兴利除弊。他既反对死读书的“蛀米虫”,又反对学无专长的“无柄尿勺”。然而,越是这样,育才学堂的升学率反而都比周边的小学要高。
曹梦岐坚持“一日之学,一世之师”,对学生负责到底。不管学生遇到了困难,还是犯了错误,他知道后都会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或劝诲教导。他不求名利,鄙弃功名,廉洁自爱。当校长27年来,未领过一分工资,还要贴补十五亩田的收入。
(二)
蒋畈村村口有一座光秃秃的东山,山上全是红沙石,寸草不生。曹梦岐办了学校后,年年春天带着学生去种树,夏天去浇水,在沙石缝里种上柏树、松树苗。种了死,死了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棵棵苍松翠柏终于长大成林,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为东山换来了一片青葱。他还指导村民成立“森林会”“养鸡会”“糖车会”等,封山育林,种植水果,放养家禽,打造循环经济。
在十九世纪末,通洲桥是金、兰、浦“三不管”地带,法令不能及,烟赌盛行,盗贼猖獗。曹梦岐第一个从杭州带回来康梁的《时务报》,推行“四禁、四废、八劝”,以一己之力开启乡风革命:禁鸦片、禁赌博、禁斗牛、禁杀耕牛;废“天地君亲师”牌位、废跪拜礼、废买卖婚姻、废养奴蓄婢;劝放脚、劝读书、劝养蚕、劝织布、劝种养、劝水利、劝耕作、劝不信仙佛。同时,向社会歪风、封建迷信、旧制势力发起挑战。一时间,舆论沸腾。
曹梦岐作为一介书生,却凭着一股憨劲,要教育救国、兴业利民,要砸了烟赌馆、关了娼妓院,醒愚去恶,改变社会。这触动了豪绅阶级的既得利益,激怒了地方黑恶势力,连一些地痞流氓都个个咬牙切齿,声称要“抄平蒋畈”“割下良叙头”。他都不为所动,软硬不吃,依然“我行我素”。
邻村塔山脚有一唐姓赌徒,因为曹梦岐的禁赌而积愤日久,决意伺机刺杀他。在一次跟踪时,曹梦岐突然回首望着他,让他措手不及,匕首落地。曹梦岐走过去,捡了刀递还给他,微笑着说:“小心刀,当心刺到你的脚背。”赌徒被曹的正气凛然所慑,丢了刀跪于地上,表示要痛改前非。后来,他还成为曹梦岐的保镖和忠实信徒。
(三)
曹梦岐以教育为抓手,以实业为动力,以学校为基点,延伸到社会,以光复会的改良主义来改造社会。他的力量虽然微薄,但持之以恒,竟结出丰硕的果实。鲁迅先生说:“在中国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曹梦岐认为,只要是对的就该去做,只要去做就一定会成功。正是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让他单枪匹马去开展以“四禁、四废、八劝”为核心的社会改良,竟使这方圆几十里的社会风气切切实实地得到了改变。
曹梦岐坚信正可克邪,行事皆乞灵于“法律”,万事脱不过一个“理”字。他一生为穷苦百姓打过不少官司,皆以理自持,胜诉于法。有一次,两个村为一株樟树归属问题打官司,甲村在地方法院塞了钱而胜诉,他为乙村写了上百页的状子,跑了几十趟法院,自己还贴进去几百元的路费,最后硬是将官司打赢了。
辛亥革命以后,曹梦岐在乡间积极响应革命行动,锲而不舍地致力于外抗强权、内除国贼的宣教,并积极投身于行动。1926年冬,孙传芳的军阀部队从杭州前往江西,途经浦江、兰溪,沿途一路奸淫掳掠,拿不走的还拉上大便,或点火焚烧,极尽人间惨剧。曹梦岐暗伏学校附近,匪兵放一处,他救一处,才没有整个烧起来。1927年春,孙传芳部前线溃败回来,再次途经兰溪。这次,曹梦岐早早地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组织了“火铳队”。等匪兵经过,他不顾重病在身,带领战斗。顿时,炮声、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吓得匪兵溃散而逃。
曹梦岐投身乡村教育二十七载,育人三千,英才辈出,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乡风民俗之淳化和经济社会之进步,时人尊称他为“蒋畈先生”。
1929年5月30日,久病在床的曹梦岐在全体师生的校歌声中吐血而亡,享年55岁。他的儿子曹聚仁请沪上书画名家马公愚题联:“厦为寒士庇,剑作不平鸣”,刻于墓之两侧。
曹梦岐去世后,乡人都说:“我们这方圆百里之内,不会再有第二个梦岐先生了!”
执笔 陈兴兵
扫一扫
码上看《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