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兰江导报

“村BA”的热与思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06版:三江口       上一篇    下一篇

夏夜的横溪镇国庆村篮球场,人声鼎沸,鼓声雷动,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将球场变成了沸腾的海洋。这是刚刚结束的横溪镇第三届“村BA”赛场呈现的火热场景。

就在横溪“村BA”即将落下帷幕之时,几十公里外的黄店镇芝堰村,该镇首届“村BA”正燃情上演,同样点燃了乡村的活力与激情。

你方唱罢我登场。“村BA”接连开赛,不禁让我们思考: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乡村文体活动该如何保持长久的热度和活力?我们又该如何通过这些文体活动赋能乡村振兴?

(一)

8月的国庆村,再次迎来沸腾之夜。该镇第三届基石杯“村BA”篮球邀请赛在掌声与呐喊声中拉开序幕,瞬间点燃了横溪夏夜的篮球热情。

炽热的篮球场被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有专程从杭州赶回的往届观众,有坐在父亲肩头好奇张望的孩童,还有放下农具就从邻村赶来的老农。“这才是家乡的味道,太热闹了!”专程从义乌驱车赶回来观赛的横溪人方世伟感慨道。

赛场上,球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老师,有学生,有公务员,有企业职工和个体经营户。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却是乡亲们心中的明星。

在芝堰村,“村BA”的赛场同样火热。虽然没有专业的球星和炫酷的球技,但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有村民坦言,“村BA”不仅有精彩的比赛,更有浓厚的乡村风情,承载着老百姓的幸福滋味,已成为大家最期待的体育盛会。

正如横溪镇连续三届观赛的“元老”观众柳焕新表示:“比赛一届比一届精彩。就盼着这场‘热闹’,希望这比赛年年办下去,越办越红火。”

(二)

“村BA”为什么会这么火?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土味”十足。“村BA”的“土味”,首先在于它的草根性。参赛的球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白天是老板、职员、教师、学生、公务员,晚上则成了球场上最亮眼的“草根球星”,有个体户甚至开玩笑称“白天当老板,晚上抢篮板”。除此之外,观赛的群众也都是家门口的老百姓,他们带着乡情、亲情、友情,在观赛中提升了参与感、成就感、幸福感。

“情味”十足。有人说,在城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的背景下,“村BA”满足了许多人深层的情感渴望。对于在城市打拼的返乡青年,它是浓烈的乡愁和温暖的集体记忆。对于当地的百姓,它让人们重新关注和参与身边的公共生活,与邻里建立更好的连接,在乡土文化狂欢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尤其是观赛时那种“自带板凳、摇着蒲扇、拖家带口”的感觉,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满足。

“风味”十足。这里的风味,不仅有“比赛+”带来的乡土风味,如黄店“村BA”的“‘梨’争上游,勇夺桂冠;‘柿’在人为,所向披靡;‘枇’荆斩棘,称‘杷’赛场”等乡土气息,还有潜移默化中带来的文明新风。正如那句“多个球场,少个赌场;多场球赛,少场酒席”,“村BA”把体育赛事与乡风文明建设拧成了一股绳,鼓励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放下手机、捧起篮球,走下牌桌、走上球场。

可以说,“村BA”这场源自民间的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竞技活动,成为激活乡村活力、凝聚乡情乡谊、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载体。

(三)

任何一场体育赛事,一项乡土文化活动,要想打出品牌,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活动,并非易事,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避免过度商业化。我们常说“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办好一项体育赛事 少不了“商业”的加持,但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商业化,尽量保持赛事的纯粹性。一旦大规模资本介入,“村BA”就会失去原有的乡土气和纯粹性,其魅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在引入商业赞助、提升体验和保持本色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让赛事聚焦于体育带来的最原始的快乐和激情。

警惕过于同质化。近年来,“村BA”也好,“村超”也罢,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方兴未艾,更多的只是“昙花一现”,一阵风一样就过去了。事实上,每个地方的基础和文化不同,不能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模式,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各地应该根据各自实际和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的特色项目,避免千篇一律。

力求更加规范化。在制度方面,要尽量完善创新,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在赛事筹备、组织举办、服务保障等方面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制度,走出“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村民做主”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让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做到“我的赛事我做主”,让赛事有更加稳固的群众基础,有效激发赛事内生动力。此外,还要努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产品。

“村BA”不仅仅是一场篮球赛,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基层群众的内在文化需求和乡村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乡村文化的流量密码,就藏在最真实、最火热的生活里。

执笔 陈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