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平方米的驾驶室,是“工作室”,也可以是“书房”。它的“打理人”,是来自河南的陈浩,今年28岁。
每天握着方向盘穿梭于码头、仓库与高速公路,陈浩已在宁波北仑开了7年集卡车。搭建在驾驶室里的“书房”中,常年放着十余本书,不时更新。这份与书为伴的习惯,他已坚持了5年多,累计读完400多本书。在他的微信读书APP记录里,仅2024年的阅读时长就达1301小时18分钟。
“2018年9月25日,是我初到北仑的日子。还记得那天的云朵,浓得像奶油。”初到北仑霞浦的场景,陈浩记忆犹新。头三年开的是内集卡,主要往返于港口内部的码头箱区与装卸点。后来转做外集卡,开始运送拼箱货物至各个物流中心。
路上的时间被拉长,他待在驾驶室里的时间越来越多。最初的日子,陈浩觉得很乏味,工作单调枯燥,下班后只是打游戏。是父亲的一句叮嘱,让他试着找到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我爸喜欢看书,就劝我随便找本书看看吧,哪怕没营养,也比‘饿死’强!”听了父亲的劝说,他想着试试,没想到第一本书就选对了,“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后来,干脆把整个系列都看了。”那套小说,也是他放进驾驶室的第一套书。
等待装货的间隙、午休的半小时,甚至是在码头排队的空闲时间,他都会看会儿书。“一开始只是打发时间,后来慢慢成了习惯,驾驶室里就常备书籍了。”陈浩说,看完书后的好心情,看途中的风景都是美好的。
这些年,他的阅读习惯越发“较真”——在微信读书APP开了会员,2019年7月16日至今读过540本书,其中读完399本;看到打动自己的句子,或对书中描写有所感悟,他会记录下来;微信读书APP“笔记”一栏,已记录1373条;看了喜欢的电子书,即便是看完了,也还要买纸质版珍藏,近600元一套的《天空大图鉴》、300多元一套的《这里是中国》,都是他买下的“心头好”。
陈浩的阅读“口味”很杂,文学名著、悬疑推理、科幻小说、心理历史等类型的书都看。即使连看不太懂的诗歌,他也愿意尝试。平均下来,一年能看七八十本书。
早年因个人原因辍学,一直是陈浩心里的遗憾。出来打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很内耗,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价值,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真正让他改变“内耗”心态的,是赫尔曼?黑塞的书。“看了《荒原狼》和《悉达多》,突然明白每个人都有存在的意义,不是非要做出多大的事才算有价值。”
从那以后,他开始接纳自己的“平凡”:开集卡车虽然辛苦,但有时间看书、听书;收入也还可以,每月攒下的钱能还上老家的房贷。
书籍不仅帮他解开了“自我价值”的困惑,还让他学会理解父母。“以前不懂事,觉得父亲沉默寡言就是不关心我,对母亲的唠叨又很任性,总忍不住顶嘴。”直到读了《亲密关系》,他开始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换位思考后,他发现很多曾难解的矛盾都变得清晰——父亲的沉默里藏着牵挂,母亲的唠叨里满是担忧。
采访结束,借用作家林徽因的一段话,陈浩回应热爱阅读的原因——“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 据《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