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冰珂
导报讯 近日,50多名艺术小人才在兰溪市梅江镇柴珠根雕博物馆开启了研学之旅,感受“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昨天,记者走进这座乡村博物馆,探寻将朽木变为艺术品的故事。
柴珠根雕博物馆坐落在梅江镇聚仁村的通州桥畔。展馆虽小,展品却精巧,展览着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郑世有原创的获奖作品与代表作品。郑世有是这家乡村博物馆的主人,在他看来,“柴珠”有着“以柴成珠,取柴珠堂,即变废为宝之意”,他号称“柴珠人”,是一个“不受成法束缚,勇于开拓,有独到艺术见解的根雕艺人”。去年,该馆被评为省级乡村博物馆。
“我从20岁开始雕刻,到今年57岁了,整整雕刻了37年。”郑世有说,他自小喜欢画画,最擅长画人脸,虽没正式学过,但画多了便有了绘画的底子。当同龄人外出打工时,他开始琢磨仿古家具,琢磨的过程,就是他做木雕的开始。
郑世有跟着同行朋友闯广东、驻东阳,一边画图,一边学艺,拜能者为师,不断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2000年,郑世有带着作品去中国美术馆参展。其中,作品《我们也要家园》,是一截樱木的柞树老桩,树桩两边的樱瘤神似两只小熊在相互对视,它们神情无奈,似在诉说着心中的不平。极具创意的造型和巧妙的命名,暗合了当时环保的呼声,该作品一举斩获第七届“刘开渠根艺奖”金奖。据悉,这个奖是根艺专业里的最高奖项。
此后,郑世有便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以来,他一共获国家级金奖20多次、银奖15次,省级金奖10多次、银奖9次,国家级省级铜奖及市级获奖不计其数。他还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放在一起,创建了乡村博物馆。在展馆内,他将获奖证书作为装饰,绕着房梁贴了一圈,这是他一路走来的痕迹。
“这件《招魂》出自《楚辞》,是用劈柴垫做的,这个凹进去的地方,就是劈柴留下的印子。每劈一根柴,这块木头上就会留下一刀。按照这个意境和造型我创作了《招魂》,2005年获得了第十届‘刘开渠根艺奖’金奖。”郑世有说。
为了丰富技法,郑世有还从画坛巨匠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技法中得到启发,创新了“棱块雕”,不仅将树根的木质美、肌理美外露出来,更增添了变化的刀痕美。还有“柔和雕”,用朦胧、柔和的手法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意象雕”,以写意手法达到“雕似自然”而“胜于自然”的效果;“剥琢雕”,在传统雕法的基础上,进行斑驳、剥琢的处理,以达到历史的沧桑感。多年来,他不断汲取他人长处,实践多种雕刻技法,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界。
郑世有说,根艺的构思极为重要。一件好作品,往往要构思很久。有时候,即便已经雕刻完成了,他一有新的想法,还会在作品上继续改进,力求完美。这些年,郑世有的灵感大多来自于热点时事。疫情期间,他创作了《新长城》,刻画医护人员手挽手、肩并肩筑起的健康防线,就像长城一样屹立不倒。今年,他受电影《哪吒2》的启发,创作了太乙真人、申公豹等哪吒系列作品,计划下半年参加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