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成 作
最近,兰溪的政务大厅里多了个“新同事”——“兰政通”AI助手,几秒钟就能答清社保参保流程;云山社区里,“健康魔镜”前总排着长队,照一照可知体质虚实;校园里,小学生正给机器狗发号施令,全国首套县域AI课程《AI与生活》成了新宠。
从机关到社区,从工厂到课堂,人工智能正以可触可感的方式,重塑着这座城市的肌理。当一线城市追逐“百模大战”,兰溪给出的县域答案是:最前沿的科技,终在生活褶皱处扎根。
(一)
在兰溪的街头巷尾,AI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生活现实。
政务服务按下“快进键”。以往在政务大厅咨询问题,可能要排半小时队,如今对着“兰政通”AI助手说句话,灵活就业参保、身份证补领等112项高频事项立马有答案。工作人员不再重复解释政策,转而专注处理复杂业务,这种“人机协同”的新模式,让政务服务像网购客服般随叫随到。正如市民徐先生感叹:“从外地到兰溪打工,没想到办事比老家还方便。”
工厂车间装上“智慧脑”。在锂威能源的“未来工厂”,AGV机器人沿着算法规划的路径穿梭,AI系统实时监测生产数据,不良品率直降38.7%。更妙的是研发环节,仿真模型和AI算法让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产品研制周期砍掉三分之一。如今,这套模式正复制到锂欣能源等企业,传统工厂正蜕变成“思考”的智能体。
校园课堂发出“科技芽”。锦绣育才小学的教室里,五年级学生吴与同正用摄像头教电脑“认东西”:“白色背景识别更准,这是我发现的小秘密!”全国首套县域AI课程《AI与生活》把图像识别、方言合成搬进课堂,机器狗跳舞、AI写诗成了常态。当孩子争论“人脸识别好不好”时,科技素养已悄悄生根发芽。
(二)
让技术照进生活有何价值?
让专业服务走出“象牙塔”。云山社区的“健康魔镜”藏着一个朴素道理:AI能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能懂的生活指南,普通居民照照镜子也能获得相关医学建议。这种“技术翻译”能力,正在打破医疗、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专业壁垒——正如兰溪企业通过AI将高端制造技术转化为标准化生产流程,让中小微企业也能共享创新成果。
让发展动能挣脱“路径依赖”。锂威能源的转型印证了AI的独特价值:当传统制造业遭遇研发瓶颈、成本高企的“天花板”时,人工智能能通过数据挖掘找到新突破口。企业不再仅靠扩大产能、压低价格竞争,而是靠算法优化、智能决策开辟新赛道。这恰是县域经济破局的关键——跳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惯性,用智能技术激活存量优势。
让社会治理突破“人力边界”。“兰政通”AI助手每天处理数百次咨询,相当于多了10个专职咨询员,节省了人力成本。这种“数字分身”的价值,在人口流动加速、服务需求激增的当下尤为凸显:AI分析居民健康数据,提前预警慢性病风险;政务部门能通过智能筛查,精准识别企业政策需求。从兰溪的实践可看出,AI正在重构社会治理的“成本——效能”公式,让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三)
我们如何更好拥抱智能时代?
技术落地要接“地气”。兰溪的AI课程没讲高深的神经网络,而是教孩子用摄像头识别身边的花草;企业引入的AI系统,先从降低产品不良率这类具体问题入手。这提醒我们:智能技术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城市治理还是产业升级,与其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名词,不如从群众最急、企业最盼的小事做起,让AI真正成为“过日子的帮手”。
制度创新要搭“梯子”。从连续举办AI专题培训提升干部能力,到设备更新补贴降低企业尝试门槛,兰溪的实践证明:AI不是“少数精英的游戏”,而是需要制度托举的普惠性变革。尤其对后发地区而言,既要有“敢吃螃蟹”的勇气,更要建“扶上马送一程”的机制,让企业、学校、社区敢用、会用、用好智能技术。
生态培育要重“土壤”。全国首套县域AI课程的深意,远不止教会孩子用技术——更在培育全社会的“智能思维”。当学生、社区老人、企业工人都开始接触AI,拥抱AI,这种从下到上的认知变革,才是智能时代最宝贵的“基础设施”。正如兰溪开始把AI教育融入日常,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技术变革的本质是人的变革,只有让每个个体都具备与智能时代对话的能力,才能真正抓住AI带来的历史机遇。
执笔 吴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