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角度与态度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王兆贵

  小区广场上,几个妇女拉呱时,有人问罗大妈:你儿媳妇怎么样啊?罗大妈一脸嫌弃地说:哎哟,懒死了,天天睡懒觉,啥事儿也不做,看着就心烦。有人又问了:那你女儿结婚后过得怎么样?罗大妈满面春风地说:可好了,每天在家玩,家务都是婆婆做,早饭都是老公递到床上去的呢,舒服得很。

  人世间的事,往往如此。同一桩事,摊在旁人身上便是千般不是,落在自家身上却成了万般合理。其中的分别不在于睡懒觉本身,而是谁在睡。细想起来,凡人看事,原本就带着一副有色眼镜。这眼镜的颜色,全凭亲疏远近。亲近的,纵有不是,也能找出三分理;疏远的,纵有千般好,也要挑出几分错。一个人,站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知人论事的态度也就不同。这倒也不是什么新鲜道理,偏心眼这件事自古皆然。

  人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立场不同。这种双重标准,生活中随处可见,几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真能做到的,世间能有几人?更多时候是“己所欲,必施于人”,轮到自己时,却又另当别论了。这种偏颇的眼光,往往源于人性深处的自利本能。人总是倾向于维护与自己亲近的人,而对疏远的人则格外苛刻。这种本能,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出。在农村,婆媳之争往往暗含着对家庭资源的争夺;在都市,同事之间的评价也常带着利益的考量,这种区别对待何尝不是一种自私行为?肯定自家人的优点,就是在肯定自己的选择;否定外人的长处,就是维护自己的立场。

  这种心理机制,使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得以保持某种内在的平衡。问题在于,这种平衡往往是以牺牲客观公正为代价的。当我们用双标衡量世相时,实际上是扭曲现实,也是蒙蔽自己。长此以往,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过自我美化、自我安慰的幻象。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角色。此时是自家人,彼时可能就成了外人。今日用高标准要求他人,明日可能被他人用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若人人都持双重标准,最终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双标的受害者。

  其实,若能跳出个人立场,站在高处看看,许多事便明朗了。睡懒觉这件事,本身无所谓好坏,全看是谁在睡。若能明白这一点,人世间或许能少许多无谓的纷争,多几分相互理解。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种难得的自省能力,并学会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当我们要批评他人时,先想想若是自己亲近的人如此,我们会作何评价;当我们要为自己人辩解时,也不妨想想若是外人如此,我们又会作何感想?

  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需要刻意培养。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既得利益,搁置固有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事物。这种能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思维有其惯性,总是沿着最省力的路径行进。但也正是这种超越常规的思考,才能让我们更能接近本质的真相。因此,培养一以贯之的评价标准,不仅是对他人的公平,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当我们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时,我们也在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公正的环境。这种公正,不是死板的教条,而是基于对人性深刻理解后的智慧选择。

  当然,要求人完全客观公正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努力减少偏见,可以时常反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尝试用更多角度看问题。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修养。说到底,人生的智慧不在于从不犯错,而在于能够认识并超越自己的局限。当我们能够笑看自己和他人的双重标准时,我们就在通往更加通透、更加宽容的人生境界。

  罗大妈们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也许我们自己也难免在某些场合成为另一个“罗大妈”。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事后反思一番,能否在发现自相矛盾时心里咯噔一下,多一份清醒。如此,方能在坚持与宽容之间找到平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失对世界的善意。这或许是处世的最佳状态:既明白人性的局限,又不放弃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