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日期:10-01
字号:
版面:02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9月29日,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围绕“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协商议政,部分政协委员、院士专家、界别群众代表等发言,摘要如下。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郑瑶作重点发言:

  我省始终坚持实践创新和改革突破“双轮驱动”,推动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但仍面临发展不均、能力不强、保障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浙江省基层卫生条例》立法。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筑牢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设施统筹规划、设施共建、医养结合、服务融合。完善分级诊疗实施细则,系统设计分级诊疗路径,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畅通乡镇卫生院初期抢救和向上转诊的绿色通道,探索“固定+流动+空中救援”服务模式,构建高效急诊急救网络。

  全域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功能,创新医防融合、中西并重、智慧便捷的服务模式,推动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建立家庭医生激励制度,优化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签约居民就诊流向、频次、费用、代配药情况等异常指标进行预警,促进家庭医生做实医保基金“守门人”。打造医防融合服务模式,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等一体化服务,建设慢性病一体化门疗、“中医馆”、“中医阁”,提供中医治病、治未病、康复服务。加强基层健康科普服务。

  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推广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在山区海岛县级医院实行“省编县用”引进人才。推广基层导向多元协同模式,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规模。完善“候鸟归巢”等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完善与服务质量、工作当量、健康结果等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建立村医退出机制,保障村医退休生活。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激励保障。落实政府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主体责任,推动地方政府新增财力向乡村医疗卫生领域倾斜。形成“政策保障-资源优化-效能激活-需求适配”的激励闭环。适度提高基层医保报销比例,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逐步取消基层就医门诊起付线,稳妥提高门诊支付封顶线。建立符合社区特点的安宁疗护、康复护理等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模式。对医共体实行“总额预算、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服务价格。

  加快人工智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应用。迭代省市县乡村贯通的数据高铁,推进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建设,完善远程医疗、智慧药房、健康管理等功能,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打造“AI+医疗健康”国家级应用基地。构建省级统筹的基层医疗AI云平台,集中提供算力、算法和数据服务,推动“5G+AI”智慧健康驿站全覆盖,推广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家庭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加快普及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基层应用。构建临床综合数据库,全面分析医生诊治成功率及患者关键指标变化、预后状况等数据,建立客观科学的诊疗效果评价体系。

  虞洪(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常务副书记):

  推动托管模式与巡回医疗制度深度融合,将我省托管经验与国家常态化巡回医疗要求相结合,构建“长期定点帮扶+定期巡回医疗”全省格局,落实国家级每年一次、县级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乡村级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巡诊,将5G大型义诊活动作为一种灵活的巡诊服务内容纳入巡诊工作制度中,提升偏远地区巡诊的覆盖面与实效性。紧扣国家医务人员培训要求,以“省编县用”“县聘乡用”为抓手,在全省构建“造血式”人才长效机制。以数字化赋能,拓展服务可及性,在全省推进数字化医疗建设,构建多级协同平台、布局远程医疗应用、延伸家庭健康服务,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陈专心(省政协委员、淳安县中医院副院长):

  建设“多级中医AI远程诊疗网络”,破解“复诊难”,以省中医院为核心,在淳安、文成等山区县设分中心,乡镇卫生院配AI问诊终端,村卫生室通5G网络,实现村民家门口连线专家复诊,建立县域“共享中药房”,打通“开方-中心煎药-冷链送村”链条,将中药代煎费纳入医保统筹并提供配送。推动“定向培养+待遇兜底”,稳住“中医接班人”,扩大中医药定向生规模,为山区县单列名额,毕业纳入“县聘乡管村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设全省统一基层中医专项津贴,基层工作满特定年限优先评职称,放宽中医师承委托培养班招生年龄限制。强化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加大医保支持,扩大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师资范围,加强培训与考核,推动村医掌握更多简便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

  蔡荣根(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

  探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体制机制,建立常态化联合门诊、联合病房、专家工作室,引导普通门诊患者基层首诊;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大学附属医院医师通过对口支援、远程会诊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推进现代远程诊疗技术平台建设,加强大学附属医院现代诊疗平台建设,构建“专家资源(大学附属医院)-区域中心(区县级远程门诊中心)-基层终端(乡镇或社区门诊设备)”体系,整合视频问诊、电子处方、多学科会诊等功能,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精准帮扶基层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发挥大学附属医院学科领军人才与优质团队优势,为对口区域制定医学发展规划,通过学科共建、人员流通等方式扶植基层特色学科,以学历提升、业务骨干轮训等方式,培养高素质基层医生。

  周坚红(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三科主任):

  多管齐下提升基层健康科普能力。强化专业培训,保证基层医生科普内容精准。锤炼传播技巧,用通俗语言、多样形式把复杂医学知识简单化,贴近百姓生活。健全激励机制,缓解优秀医生临床与科普的时间冲突,形成良性循环。构建有效评价体系,科学量化科普成效。推动优质医疗知识下基层,加强多方合作,合力推进科普,助力偏远地区。创新科普形式,运用AI、VR减轻医生负荷,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

  李邦生(丽水市政协委员、莲都区政协主席):

  “管”“培”结合强队伍,推进职称“可上可下”工作,从“重评审”转向“重服务”,推广实施村医“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模式。资源整合强服务,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卫生服务、设施等按现实人口需求精准匹配,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养康护育转型,拓展养老服务和长期护理功能。信息融合强协同,进一步健全“浙医互认”机制,打通市县乡三级诊疗数据共享通道,实现医疗、医保、医药数据实时动态互通,推动病患治疗、用药等数据实时“跟人走”。

  朱利明(省政协智库专家、浙江省省级医院管理中心副主任):

  建强质控中心,提升筛查标准化水平,依托龙头机构,成立省级癌症筛查质控中心,制定并推广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与质控标准,加强对基层筛查人员的系统培训和考核,重点推广AI辅助筛查等新技术,确保筛查质量同质化。打通数据壁垒,构建闭环管理网络,加快构建统一互通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等信息共享,建立全周期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高危人群和阳性病例进行主动追踪、提醒和指导,确保干预及时有效。加强科学评估,优化政策支持,建立筛查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机制,量化评估其长期效益,为确定优先领域、优化策略提供依据,探索将结直肠癌、宫颈癌等经证实有效的筛查项目适度纳入医保支付。 

  吕晶(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王桢(省政协委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

  以县级疾控中心为建设重点,持续提升其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调等核心能力,筑牢县域公共卫生服务根基,发挥基层疾控承上启下关键作用。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全省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规范化设置,探索集临床、预防、管理一体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省域智慧化多点触发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平台,重点建设医防协同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探索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模式。强化网底建设,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做好健康监测与传染病防控,建强队伍,发动群众。

  方健忠(省政协委员、衢州市政协主席):

  以AI技术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明确推广路径,按照“先试点、再推广、逐步全覆盖”的原则,把超声AI等应用纳入基层医疗能力提升重点工程。夯实基建支撑,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统筹投入,省级牵头建立统一的医疗AI数据共享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完善保障体系,建立省级医疗AI人才培训体系,定期为基层医生开展常态化培训,推动AI和基层诊疗、健康管理、慢病防治等全场景结合,打通“诊前预防、诊中诊断、诊后随访”服务链条,真正把技术红利变成群众的健康实惠。

  深化院校合作,支持科创平台布局,在省级科创平台规划中,对衢州申报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给予“同等优先”;在评审认定时,考虑衢州医疗领域省级重大科创平台空白的实际,予以优先支持,助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与辐射能力。优化医保省级统筹,保障基金平稳运行,兼顾共同富裕与衢州实际推进医保省级统筹,采取分步实施、渐进到位的方式,确保医保制度平稳运行。

  唐路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主任医师)

  补齐硬件短板,加快为村卫生室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关键急救设备,推进县域“心电一张网”建设,配备远程会诊设施,加强急救药品储备,保障“救得及时”。夯实人才队伍,持续深化高质量、全覆盖的实操培训,保障“救得专业”。加强公众培训,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村民健康管理意识,推动急救科普进千家万户,宣教常见疾病的识别与急救,培训重点对象,实现“村村救”“家家救”,构建全民覆盖的“共救网”,保障“救在身边”。

  徐润龙(省政协委员、医卫界别组组长):

  进一步解决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保障群众“看得好病”。 重点突出山区海岛县,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做好人才“引育管用”文章,由普惠向精准转型,靶向开展人才培养。重点突出需求导向,由定向培养调整为订单培养,扩大全科医学和山区海岛专项,实行“定向招生、协议服务、违约追责”闭环管理,强化“培养-就业-服务”全过程衔接。重点突出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深化“县管乡用”改革。重点突出数智与继教融合,加强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与在线培训,提升基层医生诊疗能力,打造浙江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2.0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