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微观点:当更多干部愿意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感知冷暖,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更加畅通。
继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衢州等多地机关干部体验送外卖、送快递之后,扬州的干部也穿上外卖服、骑上电动车进行了“沉浸式调研”。“领导干部体验送外卖”的新闻被报道后,总能引发舆论热议。媒体对此发文评论称:沉浸式的身份代入,不仅“换”来机关干部的新视角,也“跑”出工作革新的好思路。
干部脱下西装、换上工装,深入基层一线,化身外卖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体验送餐工作的艰辛,不仅打破了传统调研的隔阂,更彰显了“接地气”的智慧。这种“沉浸式调研”多多益善,是新时代干部改进作风、提升治理效能的有益实践。
传统调研常因“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而流于形式,数据报表与真实民生之间,往往存在“温差”。干部若仅坐在会议室听汇报,难以触摸基层的“脉动”。当干部成为外卖员、环卫工、农民工,在烈日下奔波、在流水线劳作,方能真切感知群众的“急难愁盼”。汗水浸透衣衫时,才懂得收入微薄者的生存压力;订单超时焦虑时,才明白灵活就业者的艰辛。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调研从“旁观”变为“参与”,从“间接感知”转为“直接共情”。
基层治理的痛点,往往藏在琐碎细节中。干部唯有“蹲下身子”,才能看清问题本质。某地干部在体验外卖配送后,发现平台算法对骑手的严苛考核、商家出餐效率低、小区门禁限制等现实矛盾,随即推动优化配送规则、增设骑手驿站、简化准入流程。这种“靶向治疗”的背后,是“沉浸式调研”带来的思维转变——从“管理者视角”转向“服务者视角”,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对话”。当干部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政策制定便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带着体温的民生关怀。
基层是改革的试验田,群众是智慧的创造者。“沉浸式调研”为干部打开了观察社会的“新窗口”。在田间地头,干部从农民口中得知农机共享的迫切需求;在社区网格,干部通过参与调解纠纷,探索出矛盾化解的新机制。这些来自一线的“金点子”,经过系统提炼,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沉浸式调研”如同“探照灯”,照亮基层实践的闪光点,为治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沉浸式调研”并非“一体验就灵”,需警惕“作秀式”“任务式”调研。要让这一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建立长效机制:明确调研主题、设定体验时长、跟踪问题整改、纳入考核评价,确保“身入”更“心入”。唯有如此,“沉浸式调研”才能避免沦为形式主义,成为干部了解民情、破解难题的“必修课”。
治理之道,重在知行合一。当更多干部愿意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双手感知冷暖,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更加畅通。“沉浸式调研”让干群关系升温,让治理效能提升,书写新时代“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