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微观点:当烟火的光芒照亮雪山时,我们更该看见光芒背后,生态脆弱的阴影。
9月19日傍晚,户外品牌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燃放艺术烟花。现场视频显示,三幕烟花在山脊爆破,形成“升龙”景观。这场“艺术盛宴”未获赞叹,反而被铺天盖地的质疑包围。
艺术需要舞台,但不该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蔡国强的“火药艺术”曾在城市夜空、江河湖畔留下震撼印记,但喜马拉雅不是普通的“舞台”,作为世界屋脊,这里是珍稀物种家园,生态脆弱敏感。高海拔地区土壤层薄如蝉翼,植被修复需数十年,几克化学残留物就可能对水源、土壤造成不可逆影响。
主办方解释“烟花可降解”,但降解需要时间,而高原的生态系统,等不起这份“缓慢的修复”;声称“转移牲畜、引导小动物”,但那些藏在岩石缝隙里的昆虫、夜间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又该如何被“周全”?艺术的价值是唤醒美好,而不是制造隐患。当烟火的光芒照亮雪山时,我们更该看见光芒背后,生态脆弱的阴影。
商业营销可以创新,但不能突破生态伦理底线。始祖鸟作为户外品牌,核心价值本应是保护自然、敬畏自然,消费者选择其装备,不仅为探索自然,更源于对自然的热爱与守护。可这场高原烟火秀,用“艺术+高端户外”吸睛,无视高海拔地区生态承载力,尽显商业逻辑对生态逻辑的碾压。
有人认为靠技术和事后补救,就能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但在喜马拉雅这样的生态高地,人类的“小动作”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去年某地高原草甸音乐节,散场后垃圾清理半月,被踩草甸两年仍留“疤痕”。这足以证明,生态脆弱区“先破坏后补救”是伪命题,有些伤害一旦造成便无法挽回。
我们不反对艺术与自然同行。敦煌壁画的远山近水、杨丽萍的《云南映象》,都是以最小干预传递对自然的敬意与情感。若此次“高原艺术”用数字投影替代实体爆破、以生态绘画记录高原之美,本可实现艺术与生态双赢,可惜烟火秀选了最具冲击力也最冒险的方式。
随着争议发酵,始祖鸟和蔡国强工作室致歉,称“创作考虑不周”,将配合评估、全力补救;日喀则市网信办通报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后续将依法依规处理。这份致歉与官方介入,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更该成为行业警示。“考虑不周”抵消不了潜在生态伤害,“全力补救”更需用科学、严谨的行动落地。
喜马拉雅的雪历经亿万年风霜,风里藏着无数生命的轮回。这片土地无需人类用烟火“点亮”,其本身就是最动人的风景。当我们想在自然中留下“艺术印记”时,不妨先停下脚步问问:我们要的是震动一时的惊艳,还是难以修复的伤疤?
生态底线不能为“创意”让步,对自然的敬畏不该被“营销”消解。愿这场争议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人类在自然面前应有的谦卑。说到底,能让艺术永恒的,从不是爆破瞬间,而是与自然共生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