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如果你在村落里发现以农具、家具为主角的博物馆,先别觉得意外——在浙江,这样的乡村博物馆已经超过1000家。这些分为红色根脉、非遗技艺、乡村记忆等15个类别的乡村博物馆,组成了一张浙江乡村的“活地图”。日前,由浙江省文物局报送的“‘乡村(类)博物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项目,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也是乡村文化的复兴。与基层民众零距离的乡村博物馆,不仅是传承乡村在地文化、展示地方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也是探索博物馆公共服务直达基层的创新实践。早在2021年9月,国家文物局就将浙江列为中国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同年,浙江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浙江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建乡村博物馆(展示馆)1000家”的目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建在城市里的博物馆不同,乡村博物馆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一方面,乡村博物馆有利于乡村技艺的活态呈现,是讲好乡村历史文化故事的关键所在,能让村民得以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直接受益;另一方面,乡村博物馆通过充分挖掘乡土文化,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唤醒了特色乡土资源,更能因地制宜打造出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乡村本身就是自然课堂,而乡村博物馆能将自然生态、乡土文化进行凝练的表达。如在浙江绍兴的小舜江村,围绕乡村博物馆统筹全村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了“自驾线”“骑行线”“溪游线”“研学线”等多条特色线路,为乡村发展带去不少生气。
乡村博物馆要努力实现“自我造血”,就要和带动村民增收、乡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如在温州永嘉县瓯窑小镇,瓯忆文化博物馆全方位展陈瓯窑历史、制瓷技艺,同时开设非遗体验区、开发研学项目,吸引不少人体验打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在当前“旅游热”“康养热”的背景下,要拉动城市居民前往农村地区消费,有的乡村博物馆在活态利用上做文章,有的融合多元业态……乡村博物馆无疑是非常有潜力的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形态。
乡村博物馆在承担保护、传承乡村文化神圣职责的同时,也需要重塑现代乡村精神文化内核。现代化进程催生出人们过度理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方式,传统乡村生活互帮互助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崇德尚教的优良民风面临威胁。乡村博物馆关键是让生活在乡村土地上的人在传承保护文化中获得幸福感,形成内生动力。扎根于乡村社会的乡村博物馆虽显简陋,且只是博物馆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已经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