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美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两千多年前,孔子以这句箴言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关切。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以“有教无类”打破教育垄断,在杏坛讲学、周游列国的实践中,将德育的温度、智育的深度、体育的力度、美育的韵度、劳育的实度融入育人全过程,悄然勾勒出“五育融合”的雏形,为当代“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滋养与实践范本。
德育为魂
以“仁礼”立心,涵养君子品格。孔子将德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以“仁”为道德内核,以“礼”为行为准则,构建了从价值引领到行为实践的完整德育体系。
孔子对“仁”的阐释贯穿教学始终,从“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家庭伦理,到“泛爱众,而亲仁”的社会关怀,再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生命境界,层层递进地为学生树立了道德标杆。面对弟子宰我质疑“三年之丧”,孔子并未苛责,而是以“女安则为之”引导其反思孝道的本质,展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智慧。
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在日常教学中,从衣着服饰、言行举止到祭祀礼仪,皆有严格规范。他带领弟子在太庙助祭时,“每事问”,以身作则践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态度;周游列国途经卫国时,面对混乱政局仍坚守“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的原则,用一生践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道德准则,让德育真正落地于行动。
智育为基
以“六艺”启智,培养综合素养。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教学核心,打破“学在官府”的壁垒,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与实用技能培养紧密结合,展现了全面的智育理念。
经典研读与思维启发并重。在“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教学中,他并非简单灌输,而是通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如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含义,孔子以“绘事后素”回应,让子夏领悟到“礼”需建立在“仁”的本质之上,这种“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弟子的辩证思维与联想能力。
实用技能与文化素养兼顾。“数”的教学涵盖算术、天文历法,帮助弟子解决农耕、赋税中的实际问题;“书”的教学不仅教授文字书写,更注重通过典籍解读传递历史智慧——孔子修订《春秋》,以“微言大义”引导弟子从历史事件中总结治国理政与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文理交融、学以致用”的智育模式,与当代教育倡导的“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高度契合。
体育为翼
以“射御”强体,锤炼意志品质。在孔子的教育体系中,体育从未脱离育人本质,而是通过“射”(射箭)与“御”(驾车)两项技能,实现“强体魄、砺意志、修礼仪”的多重目标。
“射”中蕴含体育精神。孔子将射箭视为“君子之争”,强调“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即射箭不仅是力量的比拼,更需遵循礼仪、讲究技巧。他在曲阜射圃定期组织射箭活动,要求弟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从上车礼仪到射姿规范,皆有严格要求。这种“以礼导射”的方式,既锻炼了弟子的体能,更培养了他们尊重规则、谦逊自律的品格。
“御”中体现综合能力。驾车需手脚协调、反应敏捷,还需兼顾路况与乘客安全,是对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孔子曾评价弟子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而驾车技能正是治理赋税、调度车马的基础能力。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弟子们轮流驾车,在应对泥泞路段、躲避战乱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驾车技艺,更锤炼了临危不乱、团队协作的意志品质。
美育为韵
以“礼乐”怡情,涵养审美情趣。孔子视“乐”为美育的核心载体,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通过音乐的熏陶,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美育目标。
以“乐”鉴美,提高审美鉴赏力。孔子对音乐有极高的鉴赏水平,他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评价《韶》乐“尽善尽美”,《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前者因歌颂舜的仁德而“善”,后者因展现武王伐纣的武力而“未尽善”,这种“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为弟子树立了“以善为美”的价值导向。
“礼乐结合”,提升美育境界。孔子强调“礼”与“乐”的相辅相成,“乐者,礼之乐也”,礼仪的庄重需以音乐的和谐为映衬。他在教学中,不仅教弟子演奏琴、瑟、笙等乐器,更要求他们通过音乐理解“和”的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引导弟子从音乐的旋律和谐,领悟人际相处、社会治理的和谐之道。这种将美育与德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方式,正是当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古老源头。
劳育为实
以“实践”砺行,培育奋斗精神。孔子虽未明确提出“劳育”概念,但其教育实践始终贯穿“知行合一”的理念,鼓励弟子在社会实践与体力劳动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重视劳动实践,反对“四体不勤”。面对弟子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虽言“小人哉,樊须也”,实则并非否定劳动本身,而是希望弟子将目光放长远——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应优先致力于“修己以安百姓”的大道;但他对弟子的劳动能力始终重视,曾称赞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份治理能力的背后,正是子路在日常实践中积累的劳动与管理经验。
以“周游列国”践行实践育人。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途经卫、陈、蔡等十余国,历经“陈蔡之厄”——断粮七日,弟子们饥寒交迫,子路愠怒质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却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回应,并坚持讲学弹琴。在这段艰辛旅程中,弟子们不仅在与各国君主的对话中深化了对“仁政”思想的理解,更在寻找食物、应对战乱、化解矛盾的过程中,培养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这正是当代劳育倡导的“在实践中体会劳动价值”的生动写照。
从杏坛讲学的谆谆教诲,到周游列国的躬身实践,孔子以“五育融合”的教育智慧,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如今,我们践行“五育并举”,既是对先贤教育理念的传承,更是对时代育人需求的回应。当我们回望孔子的教育实践,不难发现,德育的核心始终是“爱人”,智育的关键在于“启智”,体育的本质是“砺志”,美育的灵魂在于“尚善”,劳育的目标在于“践行”。我们应汲取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