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跃
闻一多长期在大学任教,弟子数量众多,其中陈梦家、臧克家是其引以为傲的两名学生。他在青岛大学任教时,在自己书斋的桌上放了两人照片,并时常对来访的客人指点着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得意之色溢于言表,“闻氏门下有二家”之说便在校园内外传播开来。
1927年夏,刚满16岁的陈梦家考入中央大学法律系,恰好这一年闻一多受聘到该校担任文学院外国文学系主任。陈梦家此时醉心于新诗创作,多次慕名向闻一多请教。闻一多也看好他的文学天赋,悉心教导。在闻一多的指点下,陈梦家很快步上了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成为了闻一多的得意门生。1928年,闻一多向刚刚创办的《新月》月刊推荐了陈梦家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随后又推荐了几篇诗作。自此,陈梦家成为新月派的一员。1931年初,他出版成名作《梦家诗集》时,尚不满20岁。次年,陈梦家应闻一多之邀到青岛大学中文系担任助教。
1930年,臧克家考入青岛大学外文系,后因酷爱写诗作文,经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同意转入中文系。每当他写了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诗,便请闻一多批阅。两人常一边吸着烟、喝着茶,一边谈论诗稿。闻一多将看中的诗稿推荐给《新月》月刊发表。臧克家的成名作《难民》和《老马》就是最先由《新月》推出而一路走红的。在闻一多等人的指点下,臧克家在青岛大学求学期间进步迅速,很快就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当时在青岛大学任职的闻一多已由诗人变为典型的学者,兴趣已转向中国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等方面的研究。有一次,臧克家与闻一多一起散步,谈到诗歌时问:“先生您应该写诗啊,为什么不写了?”闻一多听罢,略带感慨地答道:“有你和梦家在写,我就很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