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黄佐卿:上海缫丝工业的开拓者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02版:春秋       上一篇    下一篇

  黄佐卿

  □江南布衣

  黄佐卿(1839~1902),名宗宪,浙江湖州菱湖人,幼年入私塾读书,14岁进入菱湖亲戚家的丝行当学徒。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湖州一带与清军激战,当地的有钱人纷纷搬迁到上海等地躲避,黄佐卿一家也不例外。经人介绍,黄佐卿进了上海一家丝行当伙计,他天资聪颖,能写会算,吃苦耐劳,做事认真,加上在老家丝行打下的基础,因此比别人更快地掌握了生丝的验收、定级、分档、打包等专业技能。业余时间别人不是逛街看戏就是搓麻打牌,他却躲在宿舍里闷头攻读英语会话读本。这些都被老板看在眼里,因此很器重这个勤奋好学的伙计,没多久即委以跑街的重任,除了跑洋行接洽生丝出口生意之外,还让他负责杭嘉湖一带的生丝收购业务。当时生丝外销势头旺盛,做生丝转手生意利润丰厚,黄佐卿作为跑街所得的提成也随之水涨船高。光绪三年(1877),老板鼓励黄佐卿自立门户,在江西路开设了一家祥记丝栈。丝栈除了收购生丝转手出口外,还跑到乡下收购蚕茧,为洋人开办的机器缫丝厂提供原料。因生意兴隆,获利颇丰,第二年黄佐卿又开办了昌记丝行,后来还在汉口、苏州设立了昌记分行。光绪六年(1880),他被推选为上海丝业会所的董事。

  上世纪初,生丝出口贸易的兴旺发达,促进了国内缫丝业的兴盛繁荣,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养蚕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沿海区域的乡村经济。然而,繁荣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因蚕种退化,养殖、缫丝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的生丝质量长期没有提高,反而有逐步下降趋势。即便有以“富于拉力、色泽洁白、丝身柔润”出名的辑里湖丝,也因分散在农户家里手工操作,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存在“粗细不匀,胶质坚硬”等先天毛病,销往国外前需运到南方的丝厂重新整理才能适用欧美已普及的电动织绸机。1861年,英商在上海开办怡和纺丝局,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外商独资缫丝厂,最初有丝车100部,两年后扩充为200部。这些机器设备都是在法国、意大利订制的,并从法国引进熟练工人进行技术指导,生丝质量相对稳定,产量更是成倍增长,这直接打击了传统的生丝生意,古老的中国蚕丝业被推到了命运的风口浪尖。

  黄佐卿因经常与外国洋行打交道,深切感受到手工缫丝的种种弊端,他比别人更早认识到,只有把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才有可能在外商竞争倾轧中站稳脚跟。光绪七年(1881),在上海丝业同仁的支持下,黄佐卿集资14万两纹银,向法国、意大利订购了100部缫丝车、2个锅炉及马达等机器设备,在上海闸北苏州河边(今甘肃路23号)筹办公和永缫丝厂(外商称之为昌记丝厂),成为上海滩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机器缫丝厂。黄佐卿从老家菱湖招收了一批缫丝女工,聘请意大利技师麦登指导生产。开办之初,新招的女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能熟练地操作进口的缫丝机器,生产出来的机缫长丝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不理想。同时中国的机缫长丝也尚未在国际市场打开销路,因此“公和永”的产品积压严重,资金周转缓慢,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耗尽了黄佐卿历年积累的资本,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中国的机缫长丝在法、意等国逐渐打开销路,需求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同时在上海丝业公所的帮助下,黄佐卿改用了上海永昌机器厂制造的仿意大利改进型缫丝机,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缫丝技术也有了明显提高,产量直线上升,质量也变得稳定可靠,“公和永”这才开始转亏为盈,转危为安。光绪十八年(1892),资金充足的黄佐卿陆续兼并了闸北几家倒闭丝厂的机器设备,“公和永”的缫丝车增至442部,工人900余人;接着又在杨树浦开设了新祥丝厂,拥有缫丝车300多部,工人600余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开办了祥记丝厂,拥有丝车200多部,工人400余人。3家厂加起来共有缫丝车998部,占全上海缫丝车总量的14%,黄佐卿成为上海机器缫丝业的巨擘。

  欧美等国的丝绸生产商知道中国除了传统的辑里湖丝外,还有质量可靠、产量可观、价格实惠的机缫长丝可供,便把原料采购的重心由日本转向中国。1900年,上海市场上“公和永”机缫长丝的价格与法国里昂生丝交易市场的挂牌价基本保持一致,且供不应求,畅销不衰,往往产品还在厂里打包待运,货款已经提前打到国外代理商的账户上。意大利米兰几家大型绸厂唯恐拿不到中国的机缫长丝影响生产,便派人长驻“公和永”直接提货。在这样一片大好形势下,黄佐卿的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黄佐卿兴办机器缫丝厂的成功案例,在江浙的丝商中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丝商开始将资本投向机器缫丝业,如镇海商人叶澄衷在上海闸北开办了纶华丝厂、南浔富商顾敬斋盘进了法商的乾康丝厂、湖州商人沈联芳在闸北开办了恒丰丝厂等。上海华商开办机器缫丝厂的年代虽稍晚于广东,但江浙商人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洋为中用,丝厂的机器设备除了部分是原装进口外,有许多都是沪、苏、杭等地工厂仿造的,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以根据厂方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合国内丝厂的工艺流程。另外,还通过招收留学归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有经验的外国技师现场指导等办法,引进吸收国外机器缫丝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当时上海华商创办的机器缫丝厂普遍采用的是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蒸汽动力四绪缫丝法,因而生产效率明显要高于同时期广东的丝厂,成为了国内缫丝业的后起之秀。据上海丝业公所1901年的统计,当时上海共有28家丝厂,除外商独资经营的6家之外,其余22家都是华商开办或中外合资的,其中黄佐卿个人独资开办的丝厂就有3家。

  黄佐卿始终秉承“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理念,从源头上把好原料关。名下丝厂生产所需的蚕茧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杭嘉湖与苏锡常地区。每年蚕茧产期,黄佐卿都派人深入产区采购,只选用优质的春茧与秋茧,一旦发现商家有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行为,经查实即列入黑名单。黄佐卿还在苏州、无锡、武进、宜兴、溧阳等地设立黄公和茧行,就地收购鲜茧,烘成干茧后运回上海。后来他又将茧行业务扩展到浙江的吴兴、德清、长兴、萧山、嵊县、新昌、上虞等地。蚕茧运到厂里后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操作,对各个产地的蚕茧进行试样,按照茧型大小、蚕茧色泽、茧层厚薄等进行手选分级,剔除双拱等瑕疵茧后,送到仓库备用。通过煮茧、缫丝、复摇、编丝、扎绞、秤丝、配光等环节生产出来的长丝,最后还得通过厂里技师的检测,验收过关后按标准秤重分类,才能打包出厂。

  光绪十六年(1890),黄佐卿与湖州同乡杨信之在苏州合办了延昌永丝厂;又和杨信之、顾敬斋联手创办了无锡茧业公所,指导规范当地的蚕茧市场。光绪二十一年(1895),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抱负,在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等实业之后,打算再开办湖北缫丝局。为了招募民间资本入股,他委托江苏巡抚赵舒翘邀请黄佐卿来主持这项工作。黄佐卿出面集资47万两纹银创办了湖北缫丝局,并推荐儿子黄晋荃出任总理,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然因不满官商合办的种种弊端,黄佐卿没多久就退出了湖北缫丝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根据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相关条款,清政府被迫向外国资本开放中国部分沿海城市。外商乘此机会联手对中国生丝出口市场进行挤压倾轧,上海华商丝厂的产品普遍积压,亏损严重,频频破产,黄佐卿名下的3家丝厂也无一幸免。多年心血毁于一旦,黄佐卿积郁成疾,在苏州处理延昌永丝厂清算事务时,不幸感染霍乱,一病不起,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