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伟
常言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中国乡村春晚的发源地——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来说,每一个走近它的人,也自有其独特的月山印象。《月山·春晚》这本书,正是一部由本村人、“荣誉村民”、游客、外乡人共同写就的乡土散文集。它不只是一段段文字,更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得以窥见一片土地的温度与记忆。
作为一名初到举水乡任职的“新乡人”,我在入职之初便收到这本还飘着墨香的新书。当时的我,正急需了解这片陌生的土地,而这本书的到来,恰如久旱逢甘霖。《月山·春晚》不像某些宏大叙事般高高在上,而更像是一张带着体温、标注详实的“藏宝图”,引领我一步步走进月山、理解举水。
我以“寻宝”的虔诚态度细读此书,在字里行间圈点批注,与各位作者进行一场跨越纸页的思想对话。书中提到的“二里十桥”让我尤其感兴趣。之前我曾实地走访月山村,自以为已看遍了廊桥风景,却在读到序言时才发现,原来我漏掉了一座。在如龙桥与步蟾桥之间,举溪支流上还有一座净跨仅2米的秆坑桥。它那么小,那么不起眼,若非此书指引,我很可能长久都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而这,也许正是乡土写作的意义:它为我们保存细节,也为我们唤醒观察。
《月山·春晚》不仅是一部散文集,更是一本地方文化的导览手册。书中细致描绘的“举溪八景”——月山晚翠、云泉晓钟、龙凤两桥、文奎高阁、宝塔东耸、银屏西峙、龙湫灵液、虎胜奇岩,为我这个刚接手文旅工作的新乡干部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灵感。是否可依此规划旅游动线?是否能为每一景设计打卡印章,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探寻?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被看见、被体验、被传承。
而更打动我的,是字里行间流淌的人情温度。《月山春晚和山苍子花》中,作者吴小娟写道,自己作为一名游客,因晕车不适而受到月山村一位大姐的热心照顾,一杯山苍子花茶,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这样的细节比任何宣传标语都更具说服力——月山真正动人的,不只是一台春晚、几座古桥,更是生活于此的人,是他们的淳朴与善意。正因如此,游客才愿意一住数月,外地客商才愿意来此投资兴业。
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与每一位作者神交已久。他们笔下的“百万仓”“天坪潭”“鸳鸯井”……这些充满诗意的地名,也成了我心头的一份牵挂,召唤着我用脚步去丈量、用身心去感受。
很荣幸,作为工作人员,我参加了《月山·春晚》新书发布会,并得到了吴雪梅、吴严林等老师的签名勉励。雪梅老师赠言道:“期待你的月山文章!”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句寄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待。作为新时代的乡镇干部,我们不仅要做乡土文化的聆听者、阅读者,更要成为它的传播者、书写者。
《月山·春晚》给了我一把钥匙,我愿借此光亮,继续书写月山春晚的新故事,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贡献力量。山海奔赴,文脉不绝;此心可寄,此乡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