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探寻江南百物与万千世相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04版: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汪志

  人的一生始终与锅、碗、瓢、盆等各种器物紧密相连,左右不离,诸如睡觉要床榻,吃饭要碗筷,缝衣要针线,农作要锹犁,远出要桥船等等。近读徐风的《江南器物志》一书,让人大开眼界,感想多多。这部堪称江南版的器物“清明上河图”,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与各种器物的生动互动过程。它以江南“器隐镇”为背景,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用10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书写南方温润而又激烈的山水间那些人与物、器与神之传奇,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由“匠艺”层面再深入“文心”内核的徐徐大幕及创作谋略,“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

  徐风,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宜兴市文联副主席,现生活在被称为陶都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徐风,从童年时代与外公在陶瓷店守夜开始,他就对各类陶瓷器物有了较深的印象。徐风的外公是一家陶器店的老员工,陶瓷店就是一个器皿大世界。在诸多的器物环绕中,在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群中,徐风逐渐学会了和外公一样用一把茶壶喝茶,并领悟了很多器物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看到了众多器物背后的民生百态——正品的陶器比较贵,一只碗要1毛钱,而次品只需要6分钱,这省下来的4分钱,对那个年代的普通人来说,可以买1到2支铅笔,还能打小半斤的酱油呢。

  从小与各种紫砂陶器接触的徐风,在心灵深处渗透了紫砂精神,愈加感受到世间其他各种器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紫砂还不能代表江南文化的全部,其他的器物,特别是老百姓一直在使用的老器物,便逐渐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书写一百多年来江南古镇上老百姓的“器物生活”,丈量器物脚下的土壤,以及器物背后的世道人心,正是徐风《江南器物志》的创作初衷。

  “器物是人们无声的忠实陪伴,它储存过往,冷观当今。”不同于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陈列,徐风笔下的器物始终与人的体温相依偎。在他的笔下,官人、细民、文士、商贾、民女、捐客、丐徒等轮番登场,由人写器,由器观世。通过追究民间一件件不同器物的起始、传承、流变,指向背后的文化特质与文明菁要,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根系与旁通。细读这本书,它如同一幅生动的江南版《清明上河图》,通过对器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江南丰满文化的独特深厚底蕴。

  在《江南器物志》一书中,徐风通常从两个方面来书写“器物”。一是器物制作、使用过程里的感官体验。在这里,他的表达力求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美”的产生,进而领悟人与器物之间富有生命力的互动。如在《瓦片翻身记》中,汤效祖的恩师兼准岳父颜文泰,为支持汤效祖乡试赶考,特地准备了4件器物:鸡翅木折叠油灯、青云剑、砚台和竹编考篮。汤效祖带着这4样器物赴金陵赶考,灯以照人、剑可鼓气、砚能启笔、篮能保生,最后果真中了举人。这其中的考篮制作要“细竹刀”“刀刃游弋”“竹片跳来晃去”,是“手—物”的完整动态过程。徐风通过勾勒出每件器物的形态、质感与使用感受,让“器”的交接也承载人情。

  二是器物使用过程里的叙事功能,引器物入人事,通过述说器隐镇居民“或纠缠于器,或困扰于物”的故事,将器物的历史“显化”,与江南文明产生关联。书中《龙骨水车》讲述器隐镇车水巷农民郑龙大的一生,他的生命几乎就是一部独属于江南水乡的器物志。正月罂坑的麦锄、春农的耕犁、麦收的筛谷匾……郑龙大无一不精、无一不晓。七八月旱期,龙骨水车匍匐在河岸与水田间运转,正如它的制作者郑龙大在田塍上为农事奔走。引河水入稻田离不开龙骨水车,一如车水巷的人们离不开郑龙大。他和村民用朴实的农具撑起了器隐镇的农业民生。

  据悉,《江南器物志》未出版之前,上海的《收获》杂志“江南器物”专栏连载,今年7月,译林出版社正式推出了《江南器物志》,图书一经面世,当月即入选了“中国好书”月度推荐书目、《新京报》书评周刊主题书单、百道好书7月榜、《文学报》好书8月榜等多个图书榜单。同时入选了2025年度江苏省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堪称精品力作。

  “器有骨骼,物有灵性。”器物与人之间悠长细密的故事,由此静静蛰伏在作家心中。这本书虽然叫《江南器物志》,但它绝对不仅仅写器物,而是写人如何造器、器如何渡人、人与器的相互成全,它不仅复原了江南绚丽多彩的传统生活,也让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得到了丰盈的折射。正如《收获》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程永新在“江南器物”专栏开栏时所说,“百姓日用为道”,器物只有包裹在世俗的烟火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才有光彩,才有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