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讲电力而不局限于电力,这是陈富强老师一贯的写作风格。作为我国能源电力题材写作领域的作家,他著有《中国亮了》《铁塔简史》《中国电力工业简史(1882~2021)》等长篇报告文学,其中,《能源工业革命》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人民日报推荐书单“2019年度值得一读的30本好书”,《火焰传》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文学项目。新出炉的《碧海红灯:大陈岛电力垦荒史》延续了他的写作风格,笔力遒劲,行文大气,兼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力量感与节制感。
全书加上序章、后记,共有12个篇章,分别以“1917年,葭沚的第一道光”“一盏红灯照碧海”“海岛上的电力工业遗产”“电力垦荒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大陈岛上的电力垦荒人”“一代人,又一代人”“他们是一群会发光的鱼”“相距八千里路的精神对视”“江厦的潮汐大陈的风”“纪录首创:一个中国,一个世界”“海岛绿能的中国样本”“串珠成链,献给中国电力垦荒者”为题。书中近30万字的篇幅像一个巨大的画卷,为读者呈现了大陈岛60多年来的电力垦荒传奇。
序章从亮起台州第一盏灯的葭沚起笔,将点灯人黄楚卿的故事娓娓道来,中间夹以中国有电、浙江有电的历史,并由位于葭沚老街入口处一座牌坊下的池塘中的游鱼和塘边电灯,联想到自己在博物馆里见过的西汉晚期的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援引《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的说法,将其视为大陈岛的一个象征,乃至台州人的精神图腾。
众所周知,“欲”的其中一个义项是爱,而爱会带来改变的冲劲、奉献的自觉。《碧海红灯:大陈岛电力垦荒史》的主体部分便是围绕着“改变”二字展开。从467名青年响应“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靠着“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复活了“金刚计划”后了无生气、满目疮痍的“濒死岛”,到江梅青、王海强、曹霞、蒋伟坚等一代又一代电力人怀着一腔热血扎根海岛,守护海岛光明,使“路不平、灯不明”的现象有所好转,无不体现了这一点。而我尤喜欢书中王海强的一句话:“现在大网通电,岛上每年的成本回收是200~300万元,而每年投入则超过600万元。如果仅仅按照电力部门的投入产出来算这笔账,显然是亏本的,但考虑到诸多社会效益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亏’给社会带来的‘盈’是巨大的。”很多时候,付出是否有意义不以获得为唯一衡量标准,这正是我们国家的温度,也是电力作为经济民生重要基础的温度。
当然,再长的文本也有体量的限制。这些年,作者在多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未能收尽、写尽的遗珠之憾,类似的心情该书中亦有:“本书写到的人物有数十位,但无论我怎么编排结构,依旧会有很多人物无法进入我的笔下,他们似乎在有意回避,告诉我要把更多的文字留给大陈岛电力垦荒史。”言有尽而意无穷,激发了读者在文本之外寻觅更多故事的冲动。
古代章回小说在由前一个故事切换到后一个故事时,常用八个字作为过渡——“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陈富强的笔下,花有千朵万朵。它不似莲花般“不蔓不枝”,而是疏影横斜、旁逸斜出。在书中,作者忽而化身博学的讲书人,忽而又成为一个在场的倾听者,第三人称叙事与第一人称叙事来回切换,使得本就精彩的故事变得更具可读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大陈岛不局限于大陈岛,甚至不局限于台州、浙江,比如书中也曾讲到台州电力人援藏的故事,让大陈岛垦荒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互为呼应,由此迸发出异常绚丽的火花。
风起大陈,这风吹过海岛,吹向了海岛渔民的家里,也穿过纸张,吹进了许多读者的心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海风不息,大陈岛精神的传递也将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