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珍视“你的心得”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周云龙

  有个汽车论坛意外出圈,引发关注的不是新车发布,而是一位老总的现场讲演。开场几句客套,画风突然一转:先是吐槽前面一些领导发言超时很多;照稿宣读一段后,又调侃一句“我写了很多啊,我就跳过去了”,引得全场掌声笑声一片;热切期待之间,再来一个即兴发挥:“因为前面嘉宾讲的太多了,我就直接跳到最后吧,大家也高兴。”——最短的讲话,最多的掌声,也成了本次论坛的最大流量。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现场把控力。某家文化传播公司召开年度工作小结会,其中一个环节是“对标找差”,要求每人准备书面发言。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平日忙得晕头转向,没有时间准备,也没有准备“动真碰硬”,只想应付一下。甲、乙两位部门负责人不约而同找到办公室主任,索要“标准文本”。办公室主任随手转发一份材料,“仅供参考”。两人如获真经,既没仔细“借鉴”,也没认真“参考”,改改名字,点击打印,便信心满满地上会了。

  麻烦的是,甲乙二人被安排在同一个小组。甲主任发言在先,等他一本正经念完,乙主任当场石化,一时语塞,有口难言。憋了半天,自我解嘲似地撂下一句:“节省时间,我就不多说了。”现场未有掌声,也未有嘘声,与会者却能感觉到空气里的微妙——每个听者的大脑屏幕上,都闪过一排问号。后来,这个尴尬场景成为公司的年度笑料,一年一度被人回放。

  老总靠“跳页”圈粉,主任因“抄稿”社死。一个“不端着”的真诚,一个“不走心”的疏离,两个场景指向同一话题:表达的魅力,不在千篇一律的规整里,而在那份“我”的真实与鲜活中——是临场的灵光一闪,是经历的沉淀发酵,是隐藏在话语里的独特性情。汽车论坛上,老总的吐槽里有现场的温度,跳页里有真实的性情,那些没经过“准备”“修饰”的脱口而出,反而成了最打动人的个性表达。而用复制的文字应对严肃议题,未能贴合自己的处境,未能顾及现场的情境,只能草草收场,留下笑柄。

  当下,主持、演讲、发言、总结,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寻求AI帮忙搭框架、找素材、出文本,比过去参考、复制“标准文本”更为便捷、隐蔽。真实的重要性,也更需要被重新审视,因为机器能一秒生成“通用答案”,却很难复制“你的心得”。毕竟,能真正走进人心的,永远不是冰冷的文本模板,而是那个在表达中真实呈现的、有血有肉的人。当然,AI 时代的表达,不是要与智能工具割裂,而是要在“智能” 的辅助下,更用心地做好“人工”的调适:“智能+人工”。

  AI可以是“拐杖”,不可能成为“舌头”:它可以搭建起表达的框架,却填不满那些带着个人体温的细节;它可以一网打尽通用的素材,却复制不了独属于你的生命体验。有如春天的风,工具能轻松测出风速,却测不出吹过脸颊时一个人独有的暖意。所以,与其让AI替你“说话”,不如借它之力,让“你”的表达更清晰、更有力。智能是翅膀,人工是内核,唯有二者同频,表达才能既有章法又有灵魂,既有料又有味。抄来的文本只会“撞稿”,真实的心迹才经得住“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