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莲荷雅韵入心房

日期:09-16
字号:
版面:02版:国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阳锡洲

  晚唐李珣在《南乡子》中写下“山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江南水乡的隽永灵秀。无论小荷初露的清新,还是枯荷听雨的萧瑟,承载着自然意趣与人文情思的荷塘,始终是诗意的神圣所在。

  荷塘是酝酿爱情的温床。汉乐府《江南》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繁茂景象起兴,含蓄传递出采莲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悦之情。又如《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女子低头抚弄莲子的情态里,深藏着对心上人的无尽相思,那莲心的殷红,恰似少女炽热滚烫的真心。白居易的《采莲曲》则捕捉了情窦初开的娇羞:“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若再大胆些,主动示爱,便如皇甫松《采莲子》其二所状:“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江南水乡姑娘的率真热情与清纯羞涩,跃然纸上。

  荷塘是动静相生的交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名句定格了初夏荷塘的静谧与灵动。无论是汉乐府《江南》中莲叶田田间“鱼戏莲叶间”的生机盎然,还是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笔下“鱼戏动新荷”的微妙瞬间,皆以游鱼之灵动,映衬莲荷之静美,共谱自然谐趣。

  雨落荷塘,便是天地间最精致的乐章。宋伯仁在《梅花喜神谱·烂熳二十八枝》中对荷叶上的雨珠摹写精微:“新绿小池沼,田田浮翠钱。雨中珠万颗,巧妇其能穿。”而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与施肩吾《夏雨后题青荷兰若》则传神写照荷叶上水珠聚散之妙:“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前者见雨急,后者显风轻,各得其妙。

  荷塘是青少年的欢场。少女的天真烂漫、儿童的顽皮狡黠在此恣意绽放,李珣的另一篇《南乡子》描绘:“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水乡少女的嬉游之乐,令人神往。白居易的《池上》则记录了一个偷采白莲的小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顽皮中透着天真狡黠。

  荷塘是色香味的流淌。王昌龄《采莲曲》里写采莲少女的罗裙与荷叶并绿、荷花与笑靥齐红:“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妙在人与景浑然莫辨,唯闻歌声方知人在画中游,逸趣横生。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色彩对比,当数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孟浩然于《夏日南亭怀辛大》中感受“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俨然世外高人的闲逸之趣。苏轼“照水红蕖细细香”与黄庭坚“凭栏十里芰荷香”,文人们笔下的荷香或送于风,或盈于院,或细细可辨,或弥漫十里,各臻其妙。

  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中撷取“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紫青的莼菜卷着荷叶的清香,恰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谛。苏轼品味莲子,“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别具只眼,品出了超凡脱俗的意蕴。而那“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于思念情郎的姑娘口中,则平添了几分相思的苦涩。这莲心之苦,正如吴师道《莲藕花叶图》所叹:“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刻画精妙,寓意深长。

  荷塘的诗意,是爱情的萌动,是动静的交响,是雨珠的乐章,是时序的流转,是童稚的嬉戏与青春的欢歌,亦是色香味的盛宴。千百年过去,荷塘依旧在诗词的碧波中荡漾,每一片舒展的荷叶、每一朵绽放的荷花,都蕴藉着中国人最温柔深婉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