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新
《读者》上曾有卞毓方《唐诗中的“最后一片叶子”》一文,文章开头说:“唐人崔信明有一句断诗‘枫落吴江冷’,被我无意中记住了。我觉得是他的荣幸,因为周围没有人听说过他的名字,更不用说他的这句残诗。这也是我的荣幸,因为我不仅记住了他的这一句,对仅仅以一句入选《全唐诗》的‘孤芳’,而且牢牢记住了与之相关的一段诗坛轶事。”文中所述崔信明的一段轶事,见于《唐才子传》:信明恃才蹇亢,尝自矜其文。时扬州录事参军荥阳郑世翼,亦傲居忤物,遇信明于江中,谓曰:“闻君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仍愿见其余。”信明欣然多出旧制。郑览未终,曰:“所见不逮所闻。”投卷于水中,引舟而去。
诚如卞毓方所说,崔信明其人其事,今天并不广为人知。鲁迅先生1930年曾为挚友许寿裳的长子许世瑛开列过一个书单,上面《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是列于前面的,这两部书当为古典文学爱好者所知。傅璇琮的《唐才子传校笺》上“崔信明”一条后有注:“两《唐书》本传皆未记其文集行也,《经籍》《艺文》两志亦未有著录。今存者除‘枫落吴江冷’断句外,仅《送金竟陵入蜀》一篇。”
《送金竟陵入蜀》见《全唐诗》,其诗云:“金门去蜀道,玉垒望长安。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猿声出峡断,月彩落江寒。从今与君别,花月几新残。”金竟陵,其人不详,崔信明与他一个西上、一个东归,从此别过,正不知何时能够再见,于是有“花月几新残”之叹。诗中说到蜀中,风景也不过是月落猿声,并无新意。但诗中提到“西上君飞盖,东归我挂冠”倒是透露出一些消息,金竟陵是调动,而崔信明则是去官。因为入蜀走水路,预想到有三峡曲折之险,“岂言千里远,方寻九折难”很是恰当。
《全唐诗》崔信明小传很简单,称:“崔信明,贵州益都人。博闻强记,下笔成章。大业中,令尧城,窦建德招之,不屈,去隐太行山。贞观中,应诏举。终秦川令。”他的仕途只在七品县令。《旧唐书》对他的介绍又稍详些,讲到他的家世,说他是后魏时期七兵尚书崔光伯的曾孙,也记有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招他的事。他的一位族弟崔敬素投了义军,来招他去,他回称:“吾终不能屈身伪主,求斗筲之职。”后来族弟又几次三番来劝,他实在没办法,踰城跑了,隐居在太行山。
崔信明自以为出身名门,十分自傲,赋诗吟啸,自称在李百药之上,遭到时人嘲笑。李百药,字重规,幼时多病,祖母给他取名叫“百药”,是有名的才士,贞观初拜中书舍人,迁太子庶子。唐太宗作《帝京篇》,百药和之,太宗叹其精妙,手诏云:“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崔信明自诩过之,难怪要自取其辱。更让他丢面子的是前面提到的郑世翼,此人堪称狂士。《旧唐书》载,他也出自名门,祖父郑敬德,在周时是仪司大将军,父亲为司武中士。世翼年轻时即有盛名,但常出言不逊,人以为轻薄之士,后因得罪的人多了,终于不能自保,被流放而死。《全唐诗》中收入他的诗有五首,其《巫山高》也是写蜀景,诗云:“巫山凌太清,岩峣类削成。霏霏暮雨合,霭霭朝云生。危峰入鸟道,深谷写猿声。别有幽栖客,淹留攀桂情。”观其诗,也未能比信明高明多少。
崔信明的生卒年今已不详,《唐才子传》只记他生于五月五日,未记其年,但说他:“少英敏,及长强记,美文章。”乡人中有高孝基,有知人之鉴,常对人言:“崔信明才学高赡,虽名冠一时,但恨其位不达耳。”高孝基其人《隋书》有传,称他是北海人,官至吏部侍郎。一次选拔官吏,他见到房玄龄和杜如晦,大惊,说二人前途不可限量,必位极人臣,并以子孙相托。后二人果先后为相。信明也不幸被他言中了,虽有才名,但官位不显。
崔信明自炫其才,受到折辱和讥嘲,他的诗也多数没有流传下来,也不知道和郑世翼将他的百来首诗弃于江中是否有关,而傲慢的郑世翼,其结果更惨,竟死于凄凉的流放中了。狂者多自折,或许可以成为一条教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