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微观点:开发“鲁迅宴”,不仅有利于增强绍兴菜的文化记忆,也有利于推动绍兴文旅发展。
近日,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坝头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菜香四溢。“乡风掌勺人”陆兴侨以地道手艺,复原了一桌鲁迅生前钟爱的绍兴菜。醉虾、茴香豆、酱鸭、梅干菜扣肉等12道菜,香气扑鼻,余味悠长。
但凡读过鲁迅作品的人都知道,鲁迅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对绍兴菜可谓钟爱有加,生前不仅喜爱吃,而且有感而发、情动于衷自然流露在他的日记与文章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是绍兴菜的“推广大使”。
莫要小觑这些耳熟能详而又香气扑鼻的菜品,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与鲁迅生活、交友有关的生动故事。比如“醉虾”这道菜,鲁迅在《答有恒先生》中这样写道:“中国的筵席上有一种‘醉虾’,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这道菜严格遵循“酒不可过多、时间不可过长,才能保持虾肉弹牙、酒香清雅”的原则,深受鲁迅的青睐。
绍兴菜是绍兴长久以来在气候、物产、历史、文化、审美、习俗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性舌尖记忆。对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会对这些菜产生依赖感,并成为一种乡愁。就如鲁迅在《朝花夕拾》里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尤为可贵的是,鲁迅喜爱吃的绍兴菜,其实并不奢贵。因而,从乡村开发“鲁迅宴”来说,与当前推行的“节俭却不失其华”的办宴新风高度契合。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菜品的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让大家在感受“鲁迅宴”的同时,吃得开心、吃得放心。
一道美食,就是一个展示地方文化的窗口;一道美味,也是一双抚慰乡愁的暖手。挖掘推介好绍兴菜,除了是家乡与广大游子之间的一种情感链接、信息互动外,还有利于丰富市场供应,提高地方历史文化的知名度,进而推热带旺城市的旅游业。
绍兴,作为鲁迅故里、历史文化名城,积极开发“鲁迅宴”,不仅有利于增强绍兴菜的文化记忆,也有利于推动绍兴文旅发展。诚如越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姚君桥为陆兴侨颁发“乡风掌勺人”聘书时所说:“‘既掌美食的勺,也掌文明文化的勺’,将地方传统与新时代乡风更好结合,让一席鲁迅宴,成为一座滋味桥梁,连缀文学、人生与地道风味,成为市民、游客的新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