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优化高校专业设置,破解企业“招工难”

日期:09-11
字号:
版面:04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西流

  微观点:高校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场与时代发展的双向奔赴,既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深刻转型的积极回应,也是社会为高校注入持续活力的赋能过程。

  仅仅2年,全国高校就有6000余个本科专业点悄然“离场”,同时,“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低空技术与工程”等前沿专业横空出世,高校学科专业“新陈代谢”正在加速。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 

  当部分大学毕业生陷入“求职难”的困境,众多企业却苦于“招工难”,一幅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错位的图景便悄然浮现。这并非简单的数量失衡,而是深层的结构错位——高校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未能匹配产业变革的疾驰脚步。推动高校专业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根治人才市场的“营养不良”,已成为关乎国家创新力和青年未来的紧迫命题。

  高校知识体系的“代谢迟滞”,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传统学科体系与评估机制,无形中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惯性之网,许多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仍停留在过去的技术图景与理论范式之中,未能充分融入前沿科技与跨学科思维。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亦面临更新挑战,部分学者深耕理论,却疏于对产业实践的动态把握。更深远者,乃在于高校与社会间,存在某种无形的“生态隔离”,象牙塔的宁静与市场前线的喧嚣,未能形成充分的知识对流与共振。这种滞后不仅削弱了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更在深层次上,制约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活力。

  知识的“新陈代谢”,绝非对传统知识价值的全盘否定,亦非对市场需求的亦步亦趋。其核心精髓在于,构建一种“动态平衡”的教育生态。基础理论与人文素养,始终是创新的基石与人才成长的沃土,不能因追逐应用而荒芜。真正的“代谢”,是既要扎根学术本源,坚守育人的长远使命,又要以开放姿态敏锐回应时代变革,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突破与思维范式转化为教学资源,在传承与创新、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学科独立与跨界融合之间,找到那条通向未来的智慧之路。

  推动这场深刻的“代谢革命”,需要一系列结构性创新与协同行动。高校要勇于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建设跨学科、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融入各专业培养方案。大力拓展“双师型”队伍,引进产业专家,同时鼓励教师深入实践一线,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定制培养项目、开展课题合作,使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教育评价体系亦需将课程更新率、毕业生长期发展、产学研合作成效等纳入衡量标准,引导教育资源向更富活力的领域配置。

  高校知识体系的“新陈代谢”,实质上是一场与时代发展的双向奔赴,既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深刻转型的积极回应,也是社会为高校注入持续活力的赋能过程。当高校的知识创造与传播,能更敏锐地感应时代的脉搏,当莘莘学子所能获取的知识,能与人类文明的最新进展同频共振,我们不仅能治愈人才市场的“营养不良”,更将点燃一代人的创新激情,为国家发展与人类进步,浇筑坚实的人才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