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微观点:“85万元与299元”的悬殊差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风险隐患,也照见了守护公共资金安全的紧急与迫切。
日前,重庆市教委官网通报三峡学院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事件调查情况。今年5月,该校花85万元采购某型号防火墙,电商价仅299元,联合调查组随即介入。经查,洪正公司以虚假材料骗取投标资格,错将路由器当防火墙投标;三峡学院相关人员履职不力、把关不严,市政采中心未尽责,评审专家评审流于形式,未发现利益输送。对此,相关责任主体被严肃处理。
85万元采购的“防火墙”,电商平台标价299元——重庆三峡学院这起采购乌龙,不是荒诞段子,而是公共资金管理链条上撕开的一道刺眼裂口。此次官方通报揭开的真相,比价格差更触目:投标公司把路由器当防火墙凑数,采购方关键人“发现疑问不上报”,评审专家“象征性询问不核查”,代理机构“明知有问题仍走流程”。这场全环节失守的闹剧,给所有公共采购领域敲了记重锤:招标采购的底线,容不得半点“走过场”。
公共采购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程序严”与“内容实”的双重守护。《政府采购法》明确要求,采购需求须符合实际需要,评审要“客观公正审查投标文件”,代理机构要“履行委托义务”。可在这起事件里,制度成了“稻草人”:学校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副主任对谈判情况不管不问,采购人代表胡某华察觉产品不对,却把疑问压在肚子里;评审专家魏某、潘某春连设备型号都不核对,一句“是否满足要求”就走完评审流程;市政采中心工作人员仇某远明知产品可能不达标,竟以“先公告再处理”搪塞。本该层层把关的“安全阀”,成了层层放行的“通道门”,85万元公共资金险些变成“冤大头”,暴露的不仅仅是疏忽,更是对职责的漠视、对制度的轻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起乌龙背后藏着制度执行的“软漏洞”。近年来推行的供应商“资格承诺制”,本是为了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了“只承诺不核查”的真空地带——成立10年、无社保纳税记录、常年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洪正公司,仅凭一份虚假承诺函就能入围投标,甚至把路由器包装成防火墙蒙混过关。这种“重承诺轻核查”的执行偏差,让制度沦为漏洞,也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类似的案例并非个例,如“天价U盘”“高价插线板”,症结往往不是制度缺失,而是执行中“程序到位、实质缺位”,把“合规”变成了“走过场”。
如今通报中的处理措施,从对学校分管领导立案调查,到解聘评审专家、对企业顶格处罚,固然是“亡羊补牢”,但更重要的是要把功夫做在平时。对采购单位来说,不能只挂“责任牌”,更要建“追责链”,绝不能让“怕麻烦”“怕担责”等延误纠错时机。对评审专家而言,“专家”二字不只是荣誉标签,更是责任标尺,只有积极履责才配坐在评审席上;监管部门更要把“事后处罚”转向“事前预防”,对“价格异常”“资质存疑”的项目自动触发复核机制,让“承诺制”配上“核查网”,禁绝“299元设备闯过85万元招标关”的闹剧重演。
“85万元与299元”的悬殊差价,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公共采购领域的风险隐患,也照见了守护公共资金安全的紧急与迫切。招标采购的底线,从来不是“走完流程”,而是“守住实质”——守住产品的质量底线,守住资金的安全底线,更守住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底线。唯有把每个环节的责任压实,把每项制度的执行抓严,才能让公共采购真正成为“阳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