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南宋越砚“碧玉子”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南宋越砚“碧玉子”

  □谢云飞

  越砚即越地出产的砚台。日前,笔者专门去了一趟诸暨博物馆,了解并鉴赏镇馆之宝南宋越砚“碧玉子”。

  据博物馆负责人说,1981年7月,诸暨暨阳街道望云亭电除尘器厂工地发现一古墓(位于现陶朱山麓的菲达壹品小区内)。根据墓志铭可知,墓主为南宋通判董康嗣夫妻合葬墓。古墓中出土有“碧玉子”砚、山形笔架、犀牛纸镇等器物,现都成为诸暨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据考证,此墓为南宋庆元六年(1200)墓,出土的越砚“碧玉子”,宽22.4厘米,厚3.5厘米。由越石制成,圆形,边缘不规则。砚面多灰白色,面与底磨制光滑。砚面不开墨堂和墨池,色以乳白色为主,伴以青色和淡黄色。石质细腻温润。砚面一侧阴刻隶书“碧玉子”三字。此砚是绍兴出土文物中年代较早的随形越砚,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史料价值。也可见,越砚早在宋代就有。

  砚台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宋代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对各种古砚的品样,以及端州、歙州、越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论述,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

  据越砚制作工艺大师潘荣根介绍,越砚的材料是“越石”(岩石)。而组成绍兴山体的岩石,主要是中生代火山熔岩与碎屑岩,其中节理不发育的角砾凝灰岩和泥岩是上好的越砚石雕的岩石。绍兴平水镇唐家岙有个土名叫“水堆山”的岩体就是此类岩石。

  越砚的特点是石质稠润细腻,呵气成云,磨墨无声,就水研墨似漆,发墨不损毫颖。在雕琢风格上,它继承了越中传统的金石技艺,刀法洗练,线条明快,结构疏朗,图案自然和谐,独具一格。艺人根据石形、石色、石纹的不同,精心设计,精工细雕,或劲松翠竹,或云龙寿星,或葫芦仙桃,或灵龟水牛,一方方各具匠心,古朴新异,互不雷同,形成独特的工艺品。

  越砚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生产,直到1979年,当时的绍兴县手工业局因势利导,利用越石资源,组织民间艺人在平水镇上灶乡创建了一个厂,年产600方越砚,换取外汇。新办的越砚厂,采用了一些比较现代化的工艺手段,先用机器锯凿,再用手工打磨成形,然后放在盛有金刚砂的砂盘上平推为砚坯,再根据石形大小、色泽和纹路特点设计,按设计方案进行雕琢。基本成型后,在水中揉磨光滑。最后一道工序是用手在水中把砚台“浆磨”,犹如金属工艺或木雕工艺的抛光,把砚台摩擦得锃亮,呈现出古色古香之态。并按每方砚台的形状,特制红木底座、套盒,终成为精巧的工艺品。一块上等砚台,往往要十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