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铛
明清时期,浙江东部的民间工艺竹篮精致典雅,在人们生活中日益普及,成为江南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情。
浙东民间工艺竹篮的形式很多:走亲戚挑的套篮、盛食物用的食篮、赴京赶考的考篮、妇女用的鞋篮,其他还有香篮、挈篮、花篮……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工艺品。
今日介绍传统民间工艺竹篮中容积最大的套篮。套篮的平面以圆形居多,也有八角形的,层层相套,形如宝塔,因此称为“套篮”,又称“塔篮”或“脱篮”。
套篮一般以3层为多,也有4层的。最上面一层往往是“朗”层,朗层都用篾丝作镂空编织,编篾疏朗,但规整别致,常见的编织图案有白藤胡椒眼、六角眼等,显得玲珑剔透,也便于放在里面的食品透气。下面几层则大多用细篾丝作“挑一压一”密编,其编织的篾丝精细到每一寸距离内可排列120根篾丝。编丝紧紧靠拢,密不透风,使整只篮身形成上面镂空编织的“疏”与下面紧紧靠拢的“密”,形成对比。为提升套篮的牢度,篮身往往用双层编织,外层采用“挑一压一”密编,内层采用“十字纹”编织。
为进一步提高套篮的美观与实用价值,竹编艺人们还在套篮的篮柄上装饰铜配件。铜配件多为金灿灿的片状铜板,与编织细巧的竹丝互为辉映,不仅加强了套篮实用功能的牢固度,也增添了美感。
由于套篮体型较大,往往两只成双,因此不能手提,需要肩挑。套篮两只合为一副,篮柄中间内凹处的上端镶有铜制的吊环,用于肩挑时的依托。吊环的制作颇具工艺性,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人以装饰的美感。每只套篮的黑漆盖面上用泥金写着祠堂或主人的姓名,书法亦甚讲究。
肩挑的扁担是特制的,所用的材质为金钩树,质地密、韧性大、坚度高。制成的扁担中间厚而阔,依势往两端渐薄渐窄,为防滑脱,两端镶有铜质镂花装饰,并有套环相扣。扁担染成淡淡的酱红色,配以两端黄铜的装饰,充满了吉祥的意蕴。这种套篮一般是给喜事、寿诞和建新房人家送贺礼用的,篮内盛放礼品,以食品为多。
先秦《考工记》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而可以为良。”套篮合此四者,称得上是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