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州
安维峻,甘肃秦安人,史书称他“崇朴实,尚践履,不喜为博,尤严义利之分”。起初,他在朝里不过是个六品小京官,光绪十九年(1893),升为御史。对于谏官的职责,他是很尽心的,不到一年光景,先后给皇帝上疏60余本。
甲午之战打响,安维峻看够了慈禧一伙惧洋、媚洋的奴才嘴脸和朝政弊端,面对危局,忧心如焚,于是冒死上言,弹劾朝奸。在奏章中,他历数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把满腔怒火烧向罪魁祸首的慈禧之流。他请求光绪挺起腰杆,行使权力,惩办李鸿章这类卖国奸贼,还以头担保,“如是而将士有不奋兴,贼人有不破灭者,即请斩臣以正妄言之罪!”然而,清王朝统治毕竟已是病入膏肓,除了对它统治下的臣民还会发淫威以外,对骑上脖子的洋强盗却只剩下奴颜婢膝、俯首帖耳。
一道圣旨下来,安维峻虽没丢掉脑袋,但也落了个革职发配。他动身前来塞外时,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有的赠言,有的赠礼,车马饮食,无不为他准备得齐齐全全。到了张家口,都统以下的官员又都以客礼相敬。这等等一切,足见人心所向。
光绪二十一年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安维峻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天,他偕同前刺史廖敦彝及李凤九等人登上了河北云泉山,遥望京都,感慨万千,怎么也抑制不住满腹牢骚。何以解忧?他们以诗言志,镌刻在悬崖石壁上,让后人去评论功过是非。安维峻写下的是一首五律:“为揽云泉胜,山中我亦峨。石湫传怪久,洞佛赐儿多。老树森阴壑,屏峰束大河。得间三载戎,长剑倚天磨。”
不难看出,个人的身世遭际并没有使这位刚正的御史心灰意懒,他登高望远,在牢骚中埋伏着希望,他自信“山中我亦峨”,决计“长剑倚天磨”。尽管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他实在是报国无路,没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什么不朽的业绩,但他镌刻于青石崖壁上的这片丹心,必将为后世所敬佩。难怪鲁迅先生称其是“中国的脊梁”,确实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