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微观点:只有建立公平、透明的信用契约机制,真正解决“好借难还”的痛点,才能实现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让共享经济真正便民而不添堵。
近日,共享设备“好借难还”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湖北武汉一女子发视频称,在骑完共享单车后,即使到达系统划定区域仍无法还车,最终被收取10元调度费。无独有偶,今年1月,叶先生因共享充电宝无处归还,辗转13个网点均归还失败,不得不花费99元买下充电宝。这些个案背后,是共享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归还困境。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共享设备归还难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本是便民利民的共享经济,为何陷入“好借难还”的尴尬境地?
从表面看,技术缺陷是直接原因。共享单车GPS定位精度不足,在高层建筑密集区域误差尤为明显;共享充电宝机柜通讯模块稳定性不足,导致归还时无法及时响应。这些技术短板造成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遭遇“明明停在规定区域却无法还车”的困境。
深入剖析可见,商业模式设计存在漏洞。某上市共享充电宝企业财报显示,其2023年“其他收入”(包含设备售卖收入)同比增长42%,而主要业务收入增速仅为28%。虽然财报未明确区分收入来源,但这种异常增长不禁让人联想到因归还不便导致的设备售卖情况。同样,某共享单车企业财报显示,“调度费及其他费用”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种“技术性障碍”正在侵蚀共享经济的信任基础。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信用的双向契约关系:用户诚信使用,企业提供可靠服务。当企业可能通过技术或规则漏洞变相获利时,这种双向契约就演变为单向剥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破解“好借难还”困局,还需多方合力,采取差异化措施。对共享单车企业,应当提升定位系统精度,优化电子围栏技术,同时建立动态运营区调整机制,根据人流和使用频率智能优化停车范围;对共享充电宝企业,则需完善机柜实时监控系统,通过APP及时推送周边空位信息,提升用户归还体验。
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可考虑要求企业定期公布关键运营数据,如单车定位准确率、充电宝归还成功率等,建立基于数据的信用评价体系,对问题突出的企业采取重点监管措施。
值得肯定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期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明确提出企业应保证机柜空位,在消费者难以归还时应暂停计费。这类举措值得推广,但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承诺落到实处。
共享经济作为新经济模式,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用户体验。企业应当认识到,短期的超额收益无法弥补用户信任的流失。只有建立公平、透明的信用契约机制,真正解决“好借难还”的痛点,才能实现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让共享经济真正便民而不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