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微观点:文创不是给历史贴标签,而是让精神活在当下;不是消费名人的流量,而是传承伟人的思想;不是制造一时的网红爆款,而是培育永恒的文化基因。
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
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吸引年轻一代争相抢购。有网友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也有作家笑称,穿上之后写稿更快了。
这哪是件普通的针织背心?它是鲁迅在铁屋中呐喊时披过的“战衣”,是许广平在广州灯下织就的温情,是《两地书》里“很暖,过冬无须棉袍”的实在。当年轻人抢着穿起它,当莫言、赵冬梅们纷纷“带货”,我们终于看清:所谓“鲁迅同款”爆火,本质是年轻人在用最鲜活的方式,跟历史人物“对暗号”——他们要的不是复刻一件旧衣服,而是接住鲁迅身上那股“不妥协、不媚俗、敢说敢做”的硬骨头。
可热闹背后,总有些刺耳的杂音。这些年,市场上冒出过圆脸面团的鲁迅、戴海盗眼罩的鲁迅、金链金发的鲁迅……把严肃的历史娱乐化,把深刻的思想浅薄化,这不是文创,而是对文化的轻薄。这样的“文创”,不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而是抽掉精神的梯。
真正的文创该是什么样?看看广东文学馆的思路:以白云楼为原型的冰箱贴,不是简单印个鲁迅头像,而是把“在白云楼编订《朝花夕拾》”的创作场景复刻出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毛背心,也不是照猫画虎织件衣服,而是让“很暖,过冬无须棉袍”的生活细节,成为年轻人触摸历史的入口。这启示我们:文创不是给历史贴标签,而是让精神活在当下;不是消费名人的流量,而是传承伟人的思想;不是制造一时的网红爆款,而是培育永恒的文化基因。
周令飞说得好:“英雄的崇高性不在于流量密码,而在于精神传承。”当毛背心成为“知识分子风”的文化符号,当鲁迅从教科书里走出来变成“嘴替”,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创可以给历史“美颜”,但不能“毁容”;可以给经典“加滤镜”,但不能“改底色”。就像种一棵树,要让新枝抽芽,更要护住老根扎深。
毛背心火了,是好事,但更该火的,是藏在背心里的“鲁迅精神”:是不向庸俗低头的硬气,是对底层抱有共情的柔软,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赤诚。文创可以做桥,但桥的另一头必须是精神的原乡;年轻人可以追“同款”,但更该追的是思想的火种,不是流量的泡沫。
鲁迅的价值从来不在一件背心上,而在他留下的精神坐标里——那坐标不会因文创走红而增一分,也不会因恶搞消解而减一毫。我们能做的,是接住这坐标,让它在更多年轻人的生命里,继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