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非遗传承遇难题,新昌政协献良策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联谊报讯  作为浙东文化重镇,新昌拥有15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技艺、民俗、医药等,非遗文化丰富且璀璨。然而,目前全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仅174人,且老龄化加剧,非遗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日前,围绕“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利用”,新昌县政协举行专题协商议事活动,政协委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议良策、聚合力。

  “留住新昌调腔的‘活态基因’!”绍兴市政协委员、新昌诗路文化政协委员会客厅牵头委员、县博物馆馆长张斯鸿提议,建立全息影像档案库,录制高清数字化经典剧目。

  县政协委员、县作家协会主席潘丽萍建议,设立非遗传承专项基金,重点扶持濒危项目,培养青年传承人,建立“非遗家庭档案”,对家庭作坊式传承人给予专项补助。

  绍兴市政协委员、新昌旅游集团副总经理叶相金认为,要把非遗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获益的文化产品,例如设计开发竹编工艺品、调腔角色手办、剪纸冰箱贴等非遗盲盒。“让非遗又潮又好玩!”

  “把非遗项目连点成线,设计文化寻宝游戏,增强年轻群体参与感。”县政协委员、县融媒体中心高级编辑毛明建议,开发以非遗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线路、团建活动及农事体验项目等,让游客走近非遗、感受非遗。

  如何激发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县政协委员、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张卓媛提出,策划组织“暑期非遗少年团”,让孩子们体验新昌竹编、剪纸、茶艺、调腔等非遗项目。

  县政协委员、传统砖瓦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俞秋红呼吁,为非遗传承人的发展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

  县政协副主席祝志芳表示,将持续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积极助推构建“非遗工坊+”产业生态链,让古老技艺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通讯员  徐梦瑶  本报记者  郭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