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鱼跃莲开茶飘香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01版:一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何于盛

  在龙游,你能遇见农家庭院里的破碧金鳞,也可邂逅田舍小居旁的承露莲蓬,还会相逢桑梓竹篱边的氤氲茶烟……

  一条鱼、一朵莲、一片叶,鱼跃莲开茶飘香,从村民家门口的触手可及,到富民产业的未来可期,无一不在讲述龙游县政协聚焦党政中心和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协力共富”行动的履职故事。丰硕的履职成果让老百姓切实可感,得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点赞肯定。

  一条鱼:“游”出共富路

  穿着皮鞋在家养鱼,这件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成了现实。

  两个蓝色大水桶,一套水处理和监控模块装置——湖镇镇地圩村村民王建林的庭院常被围观。这是由浙江渔老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浙江海洋大学共同研发的清水鱼提质设备。

  龙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优势突出,渔业是当地“3+X”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23年,县政协委员、渔老大公司负责人翁旭东在地圩村投资建设溪流性鱼类繁养基地。

  “桶里养的是成品鱼,这套养鱼设备可以对水体进行消杀,减少鱼身上的泥腥味。”地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庭友介绍,该设备由渔老大公司负责技术支持和日常运维,并统一投放成品鱼、回收销售。“养殖所需的水、电都是另外装表,统一报销。村民的投入成本很低,收益又稳定,只要庭院面积有30平方米且运鱼车辆能开到家门口,就能在家养鱼。”

  今年5月,王建林加入“庭院养鱼”队伍中,一条条胖乎乎的大头鱼在两个大桶里“安家”。“技术门槛不高,也不用喂食换水,只需定期清洗过滤网、留意设备供电。”王建林笑着说,“家门口养鱼,一年能增收万把块。”

  近年来,县政协通过调研协商、提案建言等持续助推土地流转、项目延伸、模式创新。眼下,翁旭东的养殖基地占地规模达75亩,每年带动周边1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被当地群众津津乐道的“庭院养鱼”,目前已有十户村民加入其中,预计未来将有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大伙儿在鱼跃欢腾中迈上了共富路。

  一朵莲:“结”为共富果

  夏日时节,横山镇上向徐村的进村道路两旁,莲花塘连绵铺展,圆润的莲叶擎着碎金般的阳光,粉荷娉婷其间。

  横山镇已有800多年种莲历史,面积广阔的富硒土地让莲产业发展更具优势。这朵“水中花”如何更好地变成百姓手中的“致富果”?县政协念兹在兹。

  从组织委员下莲塘摸实情、找对策,到推动龙游、兰溪、建德三地联合发布“浙硒莲”区域品牌;从牵线农业专家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到助力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荷叶面、莲藕粉、莲子酒等衍生产品;从汇聚多方力量共话产业融合,到深度助推文旅观光带打造……政协的倾情履职,让莲农的梦想照进现实。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种莲好,收成稳当。”从1982年起,村民周连祥已经跟莲打了40多年交道。从原先几亩地零散栽种到近年来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当下的60亩莲塘成了他最踏实的“聚宝盆”。“一亩莲塘仅鲜莲蓬就能卖2000元,再加上莲叶等,一年收益有20万元。”

  近些年,村里部分莲塘改种俏销的水果莲子。“莲子早上从塘里摘下,下午就能摆进周边城市生鲜超市的货架。”上向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明说,莲产业每个环节都缺不了人手,村里还特地成立了共富工坊,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

  去年,横山镇莲子产量达800吨,产值超1.2亿元。当地群众的“共富滋味”,就像一颗颗刚剥壳的莲子,清甜绵长。

  一片叶:“长”成共富茶

  清晨,家住罗家乡荷村村的陈洁华推开大门,走出几步,就到了自家茶园。伴着晨时还未消散的清凉雾气,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种茶是个细致活,现在勤除草,来年才能有个好收成。”

  除完杂草,抬头环顾茶园,她掰着手指头算起了账:“刚开始种茶时,一年也就几万元收入,现在起码有10多万元了。这不,前两年家里还翻新房子,换了一辆车。”

  罗家乡距离县城约13公里,发源于铜钵山的罗家溪穿境而过,山清水秀。凭借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罗家乡孕育了悠久的种茶历史,是“中黄3号”龙游黄茶的发源地。推动黄茶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一直是县政协的履职聚焦点。

  2022年,深入罗家乡走访调研“共富茶园”建设情况,梳理形成“茶农的十大期盼”,助力推行“茶园认养”模式;2023年和2024年,紧盯黄茶产业发展群策群力、牵线搭桥,促成“数字化茶园”“黄茶仓库”等项目落地;今年上半年召开“龙游黄茶手工炒制‘一招鲜’大家谈”专题协商会,推动黄茶产业链拓展、产品附加值提升……

  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近年来,席家村、荷村村等地不少农户也加入“共富茶园”项目,以流转土地获取租金、管理茶园赚取薪酬等方式实现增收。

  “每年三四月份的春茶采摘季,好多在外务工人员都返乡采茶,比春节都热闹。”县政协委员、罗家乡党委副书记洪露介绍,全乡4000亩生态茶园,去年茶青总产量达800吨,片片黄茶叶逐渐“长”成共富茶。“目前,乡里正在推进新茶饮原料茶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提高茶叶亩均产量和附加值。”

  茶垄间跃动的产业发展活力,让茶农们可感可及。罗家乡正阔步走在以茶兴业、以茶促旅、以茶富民的大道上。

  大鱼的跃动、莲子的甘润、黄茶的香韵,共富的滋味,群众舌尖品得真、心底记得深。

  “龙游还有很多由山水禀赋滋养的‘共富密码’等待解锁。”县政协主席吴剑锋表示,将聚焦党政中心大局和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协力共富”行动,持续深耕特色产业沃土,以更高质量的履职成果助力托起老百姓家门口的共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