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八女投江》塑丰碑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八女投江》

  □李治钢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幅震撼人心的国画——王盛烈于1957年创作的《八女投江》。这幅纵154厘米、横392厘米的纸本水墨设色巨作,以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投江殉国的真实事迹为蓝本,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将那段悲壮历史凝固成永恒的艺术丰碑,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八女投江》的画面布局极具张力,八位女战士构成视觉核心。位于中心的冷云指导员背负牺牲的战友,身体微向后仰却坚定前行,形成画面的力量支点。其余战士或相互搀扶,或转身射击,或怒视追兵,姿态各异却目标一致,从右上至左下形成动态的视觉流线,与背后汹涌的乌斯浑江构成45度角对峙。画面右侧苍劲的山石与左侧翻滚的波涛形成夹峙之势,乌云压顶的天空占据上半部分,仅在江面留出几缕破碎天光,这种“密不透风”的构图挤压感,恰恰反衬出女战士们在绝境中迸发的生命力量。

  王盛烈创造性融合中西绘画技法,赋予历史场景强烈的真实感。人物塑造借鉴西方素描的明暗法,冷云颧骨的阴影、手臂肌肉的张力、湿衣紧贴身体的褶皱,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立体感;而衣纹的勾勒则运用传统的“钉头鼠尾描”,线条劲挺如钢丝,既表现出粗布军装的质感,又暗合战士们的刚毅性格。对江水的处理尤为精妙,借鉴了南宋马远《十二水图》的“层波叠浪”笔法,以浓淡墨色反复皴擦,浪花用留白与焦墨点染结合,既保留了“墨分五色”的传统韵味,又通过光影对比强化了水流的冲击力,让冰冷江水成为吞噬英雄的残酷见证。

  作为亲身经历过抗战烽火的画家,王盛烈对这段历史有着痛彻心扉的体悟。他曾多次奔赴乌斯浑河实地写生,走访幸存的抗联老兵、查阅历史文献,力求还原出八位女战士的容貌特征,让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八女投江》开创了革命历史画的新范式。它打破了“中西对立”的思维定式,证明传统笔墨完全可以表现现代题材;更重要的是,它将女性置于抗战叙事的中心位置,八位女战士不仅是被歌颂的英雄,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这种对女性主体性的尊重,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具有前瞻性。画作中蕴含的“宁为玉碎”的气节,既是对那段抗战历史的致敬,也为后来者树立了精神标杆。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八女投江》所承载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表现,更是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永不屈服的精神密码。它告诉我们,唯有铭记牺牲,才能懂得珍惜;唯有传承勇气,方能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