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君
秋天到了,沉甸甸的石榴,不仅跃然于枝头,更在千年古画中凝固成永恒的秋收图景。从明代徐渭的泼墨狂放到南宋吴炳的工笔精微,再到鲁宗贵的吉祥寓意,石榴图承载着中国人对丰收的喜悦、对生命的礼赞,更在笔墨流转间诉说着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与哲思。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徐渭《榴实图》,纸本墨笔,勾勒出一枝倒垂的石榴。徐渭以大写意手法挥洒笔墨,果皮裂痕如刀刻斧凿,籽粒以浓墨点染,似要破纸而出。枝干以枯笔皴擦,墨色干湿浓淡间,既显秋日的萧瑟,又透出生命的倔强。正如其题诗所言:“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明珠蒙尘的隐喻,既是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哀叹,亦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即便无人赏识,亦要如石榴般裂开果皮,将内在的光华肆意绽放。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藏品,南宋吴炳的《榴开见子图》,以散页绢本的形式,将秋日石榴的丰盈之态定格于方寸之间。通过画面中肥硕的果实、灵动的柳莺,可窥见南宋院体画对自然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自然细节的忠实记录,体现了南宋院体画“格物致知”的创作理念——通过观察万物,理解生命的规律,进而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波士顿美术馆藏的南宋鲁宗贵《吉祥多子图》,将橘子、葡萄、石榴三种象征吉祥的水果堆叠于画面中央。这幅作品虽为静物写生,却通过物象的选择与组合,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中,石榴因籽多而被赋予“多子多孙”的寓意,葡萄亦象征子孙繁衍,“橘”与“吉”谐音则代表吉祥。此种组合体现了南宋宫廷绘画对伦理教化的重视——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社会价值观,强化家族与国家的联系。
当我们在博物馆中驻足于《榴实图》前,或是在画册中翻阅《吉祥多子图》,那些裂开的石榴仿佛在诉说一个永恒的主题: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完美的形态,而在于裂痕中透出的光。徐渭的泼墨是孤愤的笑,吴炳的工笔是丰收的笑,鲁宗贵的吉祥是多子的笑。这些笑意跨越千年,在秋日的阳光下重叠,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成熟,是敢于裂开果皮,将内心的甜意毫无保留地献给世界。
石榴图,不仅是秋日的风景,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不掩饰裂痕,不畏惧凋零,只愿如这秋日的果实,把日子过成咧嘴笑的模样,让每一道裂痕里,都盛满阳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