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河
参加朋友父母的金婚庆典,席间,朋友父亲对幸福进行了“三有”的诠释,他说:“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无非‘三有’,即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
乍听,这样的“三有”似乎人皆有之,但细一咂摸,实则不然。倘若在儿时,这“三有”的确简单。无论是玩耍归来,还是放学回家,用“归心似箭”喻之,绝不为过。然后,家里有大人在等,还会把热乎乎的饭菜直接端到你的嘴巴底下。至于家里房子的大小,父母脸上笑容的多少,抑或吃的什么饭菜,因为年纪尚小、天真无邪,这些都无关紧要。
然而成年后,尤其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这“三有”就渐渐没那么简单,更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实现了。
先说有家回。这个“家”乃一语双关,一是指居住的房子,或者换言之居有定所。再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港湾”。到底是不是港湾,这决定着你是归心似箭,还是不得不回。更决定着你回的这个家,于你究竟是充满吸引力的磁场,还是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的鸡肋。幸福与否,不言而喻。
再说有人等。有人等很容易,但怎么等却各有各的不同。出差回来或者加班夜归,家中的老伴有的望眼欲穿,有的翘首期盼,有的张开怀抱,有的却无动于衷。是无论多晚,都依然亮着的那盏灯火和灯下披衣静等的身影,还是一片漆黑的屋子里另一个人熟睡中肆意传来的呼噜声。幸福与否,唯有自知。
最想说的是有饭吃。这也是一语双关,首先是衣食无忧,再就是吃什么、怎么吃?其实有饭吃和有人等是很有关联的。有人等你吃饭,还是只有饭吃,其感觉截然不同。是特意留出来的,还是剩饭剩菜;是有人等着你一块吃,还是需要自己动手才丰衣足食;是热菜热饭,还是冷锅冷灶,这都直接关乎到你的幸福感。
我儿时的记忆里,全家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家人们一日三餐全都凑在一块吃的场景并不多见。缺席最多的就是父亲。早些年,家里一直开着一间小规模的豆腐坊,专做水豆腐。父亲每天都要用扁担挑到三里外的县城去卖。因为每次都去得很早,早饭是无暇吃的。哥哥姐姐要上学,母亲便打发他们先吃,自己并不动筷,而是等着父亲从县城回来以后再一块吃。父亲回来的点没个准儿,因为要以豆腐出手的快慢来定,有时挺早,有时就到了半头晌。但无论多晚,母亲都会等着。
听到父亲一进院子,母亲便开始忙活起来。先往灶膛里填几把柴禾,将锅里的稀饭或粥温热,再切些小咸菜,或者炸一碟花生米。等这些都备好了,父亲那边也已经将卖豆腐的家伙什儿收拾妥当,匆匆洗一把脸,便一屁股坐到饭桌前。于是,两个人对面而坐,开始共进早餐。
后来我专门问过母亲:“干嘛非得等着父亲回来再吃呢?你自己先吃完,父亲回来再给他热一下或者重新做点不一样吗?”母亲笑了笑,说:“那些年你爹是心疼花钱不舍得在外边买着吃,而我之所以执意要等你爹回来一块吃,那是因为他在外边辛辛苦苦卖豆腐,又累又饿的,回家了就得吃口热乎的。这‘热乎’其实有两层意思:一是饭菜热乎,再就是心里热乎,饭凉了可以生火温热,但如果没人等着,就总感觉是残席剩饭,心终是凉的。我早晚等着他一块吃,就是想让你爹心里也热乎。再说,一想到你爹还在外边饿着肚子,我也确实吃不下呀!”
母亲的回答让我感动。其实夫妻间的这种状态还有一个很雅的说法叫“举案齐眉”,可我的父亲母亲并不晓得,他们只是在携手同行的时光里不想错过彼此在一起吃饭的任何一次机会。
再想想朋友父亲的“三有”,这才恍然,原来我的父亲母亲早就洞悉了这个幸福的“三有”定律,并已将其悄无声息地融进了庸常琐碎的日子里。他们无疑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