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狷者钱钟书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江南布衣

  《文汇报》记者在杨绛百岁寿辰的专访中提问:“钱钟书先生天分高、才学过人,加上天性淘气,臧否人事中难免显示他的优胜处。曾有人撰文感叹:‘钱钟书瞧得起谁啊?’杨先生,您为什么从来不承认钱先生的骄傲?” 杨绛答道:“钱钟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骄傲,我为什么非要承认他骄傲不可呢?钱钟书从小就立志贡献一生做学问,生平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可谓‘嗜书如命’。无论处于何等境遇,无时无刻不抓紧时间读书,乐在其中。无书可读时字典也啃,我家一部硕大的韦伯斯特大词典被他逐字精读不止一遍,空白处都填满他密密麻麻写下的字,版本对照考证、批评比较等等。他读书多,记性又好,他的旁征博引,中西贯通,文白圆融,大多源于此。”

  钱钟书的学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他的博学是国内学界公认的,还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认同。如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莱文是享誉欧美文坛的名家,著作等身。他的傲慢在哈佛是有名的,对慕名选修他课的学生十分挑剔,拒绝的理由竟然是:“你已有幸选我一门课了,应当让别人也有机会听我的课。”就是这么一个高傲的人,与钱钟书见面对话后,回去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还冒出一句:“我自惭形秽!”陪同的翻译朱虹女士问他为什么,莱文说:“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还有一个世界,而那个世界我一无所知。”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意思是如果不能和那些做事恰到好处的人共事,那我就选择与那些狂者和狷者交往,因为至少这两种人都有真性情。在孔子眼里“狂”与“狷”代表两种生活态度,“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通常积极进取,志存高远,敢于突破常规,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具有强烈的自信和行动力,有时表现得激进与冒险,豪放不羁,敢于突破常规,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而狷者的性格则相对内敛执拗,凡事深思熟虑,尊重传统的道德与规范,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轻易违背自己的准则。

  上世纪80年代,厦门大学教授郑朝宗首倡“钱学”,招收专攻钱钟书《管锥集》的研究生,出版《管锥集》研究的论文集。对此,钱钟书十分反感,在致郑朝宗的信中说道:“大抵学问是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显学必成俗学。”在钱钟书眼里,做学问的人就该抛弃功利心,远离世俗事,静下心来考证研究,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才会出有价值的成果。他如此说,也照此躬行,一辈子安静地做学问,对名利淡然处之,耐得住寂寞;不屈从世俗,坚守自己的原则与底线,秉持“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态度,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所有阅历、所有修养、所有情趣,都成了他行文走笔的厚重基石和丰富背景,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后人誉为“文化昆仑”。“狷者”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的褒奖。

  一个民族,指望人人仰望星空,那是荒谬的;但如果没有一人仰望星空,那也是可怕的。当你电视看厌了,手机玩累了,不妨抬头仰望一下星空,或许就能看到头顶上那颗璀璨而寂寞的魁星,那是钱先生在微笑着向你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