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施昕更:让良渚文明重耀天日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2版:春秋       上一篇    下一篇

  □陈畅 方雨鑫

  中华文明究竟延续了多少年?每个中国人都会脱口而出:“中国上下五千年。”但以“文字、金属、城市”三要素作为判定文明的标准,商朝甲骨文仅能佐证中国约3600年的文明史。

  这一争议的破解,得益于一位地质先驱“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当年25岁的施昕更是如何发现这一震撼世界的遗址的呢?

  时间回溯到1936年,当时日寇铁蹄踏破华北,举国危如累卵。时为西湖博物馆职员的施昕更回到家乡良渚,行至棋盘坟田埂,几片沉黯黑陶赫然入目:质地比常见的陶器更加坚硬,纹饰诡谲如天书。血脉深处的悸动告诉他,这绝非寻常之物!他赤脚踏遍故园山水,安溪、长命桥、荀山等地,黑陶、石钺、玉料残片星罗棋布。

  一个石破天惊的念头在他胸中炸响:脚下黄土里,或许藏着远古文明的铁证。东瀛炮火妄图摧折华夏脊梁,祖先的荣光岂容湮没?施昕更怀揣激动,携黑陶碎片上报。董聿茂馆长听闻拍案:“此乃学林大事,更是民族之魂!” 特拨经费命其速查。

  1936年冬至次年春,施昕更在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等地三度主持发掘。朔风凛冽中,他率乡民躬身泥泞。锄镐起落间,出土完整陶器 10 余件、碎片 500 余件。

  黑陶如墨玉破土,石钺寒光森然,玉琮神徽隐现……五千年前的惊世之作重见天日,他指尖颤抖:精绝的琢玉技艺、恢弘的祭坛基址、神秘的图腾符号,彻底粉碎了“东南无古史”的谬论,将中华文明史一举推前千年。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正沉默宣告着更古老的“中国”已然存在。

  1937年淞沪炮火撕裂长空,杭城危殆,博物馆紧急南迁。施昕更毅然守护文明火种:将珍品与图纸装箱,在敌机轰鸣中辗转浙南山峦。在瑞安陋室里,他疟疾缠身,油灯如豆,高烧时仍以布裹额疾书,墨迹与汗渍浸透稿纸:“今强寇裂我山河,若再失文明之根,华夏何以自立!”

  从发现遗址到完成野外工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数月后,施昕更便已完成5万多字的《良渚》报告,绘图表逾百幅。脱稿后原计划在杭州付印,却因抗战爆发戛然中断,留存于良渚乡下亲戚家的校样亦遭损毁。施昕更携原稿随博物馆向浙南转移,于辗转中断续整理,终至完稿。然而,博物馆经费日渐窘迫,印刷之事一度陷入绝境。馆长董聿茂携稿奔赴丽水,向省教育厅求助,获得特批经费,又派人携稿赴上海付印,这部凝结着考古人艰辛的成果,终于在 1938 年秋于上海艰难付梓。书中首次论证了良渚为长江下游独立起源之古国。以玉礼器构建的“神王之国”,为民族点燃了“五千年文明不绝”的明证。

  施昕更为何能敏锐地捕捉到良渚的“密码”?这绝非偶然。从1930年到1937年,这位青年地质才俊惜时如金,倾心钻研,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撰写并发表《浙江矿产之种类及分布》等13篇论文,出版1本合著,论文立论明确、分析透彻,为浙江近代地质论述之先。1937 年发布的《杭州附近地质观察》一文,图文并茂,施昕更以科普专家身份向青年讲述了杭州地质情况。正是这份扎实的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施昕更最终发现、科学记录良渚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9 年暮春,28 岁的施昕更病骨支离,临终仍喃喃:“良渚遗存关系甚巨… 他日若得重光…”先生埋骨瑞安,魂归苕溪。

  2019 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城邦布局、水利系统、玉器体系与制陶工艺,实证了其早期国家形态,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获得实证。

  当我们仰望玉琮上那个穿越五千年的神徽,怎能忘记1936年硝烟中俯身拾起陶片的青年?他以生命点燃的火种,照亮史前长夜,在民族危难时,用祖先辉煌铸就不屈的文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