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先从法币改为银圆券,又从银圆券改为金圆券,越改越乱,到了后来,到粮店买几斤粮食,携带的这币那券的重量有时甚至要超过粮食本身。
在北大任教授的学术界泰斗、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平时忍饥挨饿自不用说,尤其到了冬天,日子更是难熬,连取暖买煤的钱都没有,真是愁煞了这位学术界的泰斗。
季羡林先生其时在北大任教授并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看到陈寅恪的窘境后,便将情况反映给北大校长胡适先生。胡适历来非常尊重和爱护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当即决定,以学校名义赠送陈寅恪一笔数目可观的美元,以解眼前之困。然而却被陈寅恪婉言拒绝,他对胡适说:“你是了解我的性格的,我对于金钱从来都是一介不取,当然也就不会白白收取你赠送的美元。如果你真想帮助我度过眼前的难关,我愿意用卖掉藏书的办法,来取得你的美元,这样双方各取所需,互不相欠。”
既然如此,胡适只好答应了陈寅恪的建议。当时汽车在北京极为罕见,北大也只有校长配有一辆。于是,胡适派出自己的专用汽车,让季羡林随车到陈寅恪的家里,装了一车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的极为珍贵的书,陈寅恪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2000美元。这个数目在当时虽然不算少,但与一汽车珍贵的藏书比起来,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在这批书中,仅一部《圣彼得堡梵德大辞典》,市价就远远超过了这个数目。换句话说,这一批书,实际上带有捐赠的性质。陈寅恪先生对于金钱一介不取的刚直性格,由此也可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