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先瑜
我经常跟朋友谈到读书的话题,但很多朋友总说没有时间读。
讲没时间的朋友刷着抖音,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点击、滑动,一个小时不知不觉就溜走了。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天在互联网上停留5小时37分钟,这些时间如果能拿出十分之一用来读书,一年就能轻松读完好几本书。
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一分不差,一秒不少。然而,当下工作压力大,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巴不得把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但仔细想想,我们真的忙到连十几二十分钟都抽不出来吗?
谈到没有时间、时间紧,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看看那些成就非凡的人,哪一个不是时间的主人?毛泽东同志在戎马倥偬的年代,利用行军间隙、饭前饭后的点滴时间读书,甚至在理发时也不忘翻阅资料。有一次在延安,他因专注读书而忘记了吃年夜饭,工作人员多次提醒才勉强吃了几口,又投入到读书中。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仍坚持每天挤出时间阅读,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里总是摆满了各种书籍。
古代名人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提出“三上”读书法,即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零碎时间读书写作。他在《归田录》中写道:“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种见缝插针的读书方法,让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能写出千古名篇。
近现代的科学家们同样如此。居里夫人在巴黎求学时,住在寒冷的阁楼里,经常学习到深夜,甚至饿到晕倒。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求知欲总能战胜客观条件的限制。
对现代人而言,技术的发展让读书变得更加便捷。通勤时可以听有声书,排队时可以刷电子书,甚至在健身时也能通过语音播报“听书”。关键要把这些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而不是让它们在漫无目的的滑动屏幕中流逝。
或许有人会说,一天下来太累了,根本没精力读书。其实,培养阅读习惯并不需要一开始就追求长篇大论。可以从每天读三五页书开始,把它和现有生活节奏绑定,如早餐后、睡前等固定时段读一会。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因人而异,可能需要18天到254天不等,但重要的是坚持而非速成。如果感到疲惫,不妨选择一些轻松的读物,让阅读成为放松的方式而非负担。
说到底,读书与否,本质上是一个选择问题。同样是地铁通勤,有人在刷短视频,有人在看电子书;同样是午休时间,有人在闲聊,有人在阅读。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而阅读就是让水流向有价值之处。只要真心想读书,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时间。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想读书,只要真想读书,办法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