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知过 改过 容过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陈思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唐代陆贽在《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中写道:“以补过为心,以求过为急,以能改其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

  过错,有时自己不易看到或难以认识到,往往有了他人的指正,才能让我们深刻检视自我、反省自我,从而修正自我、成就自我。春秋时期有个叫高缭的人,为人谨慎,在齐国宰相晏子手下做官三年,从来没办错过事。一天,晏子却突然把他辞退了,晏子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晏子说:“我是一个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毛病和缺点,但如果别人不给予提醒的话,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缭呢,他在我身边待了三年,看见我的过错,却从来不说,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再用他了。”可见 晏子是一个聪明人,不仅“知过不讳”,而且“乐闻其过”。他用人就是让别人指出错误,使自己常检视、少犯错。

  如果像蔡桓公一样讳疾忌医,认为自己没有疾病,当病毒侵入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柳宗元在《敌戒》中也有类似观点:“惩病克寿,矜壮死暴。”意思是警惕疾病、及时治疗的人往往能够延年长寿,而对待小疾不够重视的人,待到疾病猝然大发,再想救治,为时已晚。

  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改过。《资治通鉴·唐纪》中说:“惟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意指有错能改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不犯错才可贵。《左传》也告诉我们:“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东晋祖逖年轻时“性豁荡,不修仪检”,到十四五岁还“不知书”,但之后他改过自新,发愤学习,博览群书,被称为“赞世才具”。北宋寇准年轻时“不修小节,颇爱飞鹰走狗”,后来在母亲严厉教育下走入正途,成为治世名臣。西晋周处少时为祸乡里,被称为“三害”之一,后来他知道自己为人所厌恶,感到十分羞耻,便想浪子回头。他请教高人,说自己想修养操行而年纪已大,恐怕来不及了。对方告诉他,古代的人看重朝闻过晚上就改正,你只要有志悔过,不怕日后美名不彰。改过后的周处品格焕然一新,成长为治境有方的一代名将。清人郭琇任吴江县令时,上司余国柱十分贪婪,公然向所属各州县索贿,郭琇有样学样也搜刮民财。后新任上司汤斌到职后,着手整治官场贪腐之风,对郭琇的行为严加斥责。郭琇悔恨不已,回到县衙,忙叫人挑来清水,自洗厅堂,并贴出告示:“前令郭琇已死,今来者又一郭琇也。”从此,他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成为有名的“铁面御史”。

  历史上凡有作为的领导者,多能容人之过。《左传》载,春秋时期,秦穆公出兵伐郑,遭晋军伏击,兵败如山倒。主将孟明视死里逃生,回国等候处置。不料穆公非但没杀他,还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引咎自责:“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sheng,过错)掩大德。”并重用孟为正卿。四个月后,孟明视率兵攻晋,一举获胜而尽雪前耻,助秦穆公成为一代霸主。唐朝魏徵在任太子洗马时,曾劝李建成早日杀掉秦王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了皇帝。李世民并未因此而恨他,仍不计前嫌,加以重用,魏徵也敢于犯颜直谏,成了李世民的贴心辅臣,成就了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知错改错、不断纠偏正向的过程。唯有拿出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执着,对过错坚决地改、彻底地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才能挖掉病灶、祛除病根,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从而保持健康,实现日日精进。而作为领导者,对人才应有容过之量,不因一蹶弃良马, 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潜能, 不弃一技之才,天下也就没有不可用之人。人才济济,国家事业才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