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峰
红梅在雪中绽放,雄鹰在蓝天翱翔,是和谐;云在天空飘,鱼在水中游,是和谐;绿叶扶着鲜花,江河流向海洋,是和谐;物理学中的共鸣和共振,是音与音、物与物之间自然而然达成的和谐。从自然的和谐,引申到自然与人、社会与人,和谐的含义就愈加丰富了。
人类生活并非风平浪静,有忧愁痛苦,也有幸福滋味,有新旧更迭,也有生死轮回。总之,生活的风云,变幻无常,生活的躁动,无处不在。滚滚红尘中,情欲、物欲、名利欲,于人心之中难免会一浪一浪地波动,虽说不是排山倒海,却也有澎湃汹涌的时候。生而为人,有渴望、有向往、有追求不是坏事,但前提是要有分寸,要适度,要和谐。若是欲壑难填,结局只可能是祸己及人。
据记载,汉桓帝时期,梁冀权倾朝野,专权弄政,飞扬跋扈,不仅迫害对手,连同与他意见相悖的皇帝也不放过。8岁即位的质帝聪明过人,曾经在群臣朝见的时候,注视梁冀,说他蛮横霸道,因而受到梁冀的痛恨,被梁冀寻机加害。质帝死后,梁冀与梁太后为控制朝政,立15岁的刘志为桓帝。梁太后继续临朝摄政,实际上,真正的大权仍在梁冀手中,桓帝成了皮影人儿。迫于无奈,桓帝将梁冀、梁太后之妹立为皇后。梁冀凭借两个妹妹,愈发肆无忌惮,百官提升都必须先到他家里谢恩。梁冀这一专权的局面,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恐慌不安,激怒了一干清流人士对朝政发起尖锐的抨击,桓帝受到极大打击。延熹二年(159),梁太后、梁后相继去世。桓帝总算找到了机会,彻底诛除了梁冀及其党羽。欲壑难填,即不和谐造成的危害,在此可略见一斑。
北宋思想家、史学家司马光曾说:“为人生之大害者,欲壑矣!”然而,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热衷于名利,处心积虑要争权夺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人大有人在。可以说,这种人不仅失去生而为人的乐趣,而且要在企盼与争斗的煎熬中度过一生,甚至为自己的将来埋下祸根,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和谐可言呢?
和谐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圆满。山有山的和谐,高低错落,才有云淡风清;水有水的和谐,三态并存,才会生机盎然。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是因势利导,是合理保护,自然内部更新的规律若是遭到人为的破坏,资源的再生就会受到影响;人与人之间和谐,是微笑、是理解、是付出、是温暖、是爱。是人,都离不开社会交往,有了社会交往,就有了各种成因的矛盾冲突。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提倡修身养性,修身,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所谓“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说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往来相处的和谐境界。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美好的境界,是和谐生活的极致,给人以安宁静谧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它亮丽如诗,新美如画。现实生活中,和谐不是停滞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生机勃勃的,就像春风掠过树梢,雨水滋润土地,兰花绽放幽谷。它是良好的秩序、文明的行为、馨香的语言,更是心灵的呼应、思想的互动、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