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让远见超越未见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03版:浙江潮       上一篇    下一篇

  □胡建新

  最近看了刚刚去世的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些文章,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他说:“要有一个远见,超过你的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过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此话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人类文明的进步,依赖于那些能够超越当下视野、预知未来世界的远见者。

  何谓远见?远见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利刃。人的认识常常受限于自身经历、学识和环境等因素,倘若囿于有限的认知,便难以望见远处的风景,成长的本质在于认知能力的跃升,而远见则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关键。远见是引领个人成长的导航。研究表明,那些设定长期目标的人比只关注短期目标者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远见能将零散的努力整合为持续的能量,并以长远眼光配置有限资源,让其产生复利效应,进而使个人能力呈指数级增长。远见是驱动社会发展的引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的进步,离不开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和深识远虑的进取者,因为他们可以凭借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准确方向和成功路径。

  事实表明,每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往往始于少数人的远见卓识;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飞跃,每每源于科学家对未来情景的大胆设想;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常常伴随远见者对未见世界的深刻洞察。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其思维已远远超越牛顿物理学的框架,他曾在自述中回忆,自己十六岁时就想象骑在一束光上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景象,这种远见最终引导他走向未见世界,产生了改变物理学进程的伟大发现。钱学森回国之初,国内航天技术基础非常薄弱,但他却构想起中国导弹与卫星发展计划,他说:“科学家必须想到二十年、五十年后的需要。”正是这种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使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航天之路。

  远见超越未见,是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回望历史,当大多数人受限于对陆地的认知、认为海洋是世界的尽头时,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却怀揣着对未见世界的好奇,扬起风帆,驶向茫茫大海。哥伦布坚信向西航行能抵达亚洲,尽管途中历经波折,却意外发现了新大陆;麦哲伦船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颠覆性认知。他们的睿智和壮举,超越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识,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边界大幅拓展。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马斯克的火星计划,从孔子的世界大同理想到曼德拉的民族和解理念,这些远见跃然登上当时人类认知的制高点,为推动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劲动力。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说:当社会变革的速度超出人类的适应能力时,社会将陷入混乱。远见的价值,恰恰在于为人类适应这种加速变化提供认知条件。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大变局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培养和拥有远见。而让远见超越未见,尤其需要打破思想牢笼。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破了宗教神学“地球中心说”的束缚,虽遭当时主流派的强烈反对,但其学说为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和文明进步。在现代,量子力学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认知边界,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奇妙规律;人工智能挑战人类对智能的认知,不断开拓出全新的领域。这些突破,无不源于对传统思维定式的摆脱和对未来世界的预见。

  远见不是简单预测,而是一种智慧跋涉,是对现实局限的突破和对未来事物的先知。远见者如同站在时代桅杆上的瞭望者,看到的不单是眼前的风浪,更是远方的风景。这是一种非凡的能力,虽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但每个人都应当为此努力。只要敢于突破认知局限,善于透过现实迷雾眺望未来前景,就可以避开眼前的暗礁,驶向无垠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