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南
海洋是地球的聚宝盆,也是动物的大舞台。当我们将眼光投向大海时,那里不只有蔚蓝深邃的海水,更有千奇百怪的动物。这些海洋动物,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餐桌食物,更成就了沿海一带独特的饮食文化。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中,蝤蛑就是其中一种。
蝤蛑,也有人写作蝤蠓,曾用学名锯缘青蟹和拟穴青蟹,现学名拟曼赛因青蟹,古称蝤媒、拨棹子,有些地方俗称螾、蟳、海蟳、金蟳、火蠓、石蟹、赤甲红、火里张、红夹子等,是梭子蟹科一种栖息在浅海里和滩涂上的甲壳动物。蝤蛑平时以鱼、虾、贝类和水藻为食,但更喜食刚死去的动物尸体,正因它的这个习性,所以民间有“跛脚蝤蛑吃现成货”的谚语。蝤蛑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浅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东海的三门湾和乐清湾为其重要产地。它们喜栖息于海涂上或海边碎石块下、石隙间,也是当今重要的海水围塘养殖种类之一。
蝤蛑在很早时已被载入史料。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蝤蛑,大者长尺余,两螯至强。八月,能与虎斗,虎不如。随大潮退壳,一退一长。”段成式说老虎斗不过蝤蛑,显然有点夸张。依我看,若与老虎相遇时,蝤蛑肯定会钻入海涂洞穴里,老虎只能望涂兴叹罢了。明代文人谢肇淛也在《五杂俎》中说:“闽中蝤蛑大者如斗,俗名蟳,其螯至强,能杀人。”谢肇淛说的这种会杀人的蝤蛑,可能是被人们谓为“杀人蟹”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日本蜘蛛蟹,又名甘氏巨螯蟹吧。这种蟹的两螯伸展开来可达4米,但它并不与蝤蛑同科。还是清道光《乐清县志》对蝤蛑描述得比较详细:“蝤蛑,随潮退壳,一退一长,肉亦随潮而生,潮大则虚,小则满。又名蟳,大者长尺许,两螯至健,能与虎斗。”
古籍中说蝤蛑“随潮退壳,一退一长”,是有科学依据的。人们根据对蝤蛑的长期观察,得出蝤蛑有其特殊的生长规律:幼蟹每隔两周,每逢大水潮时,就要蜕一次壳,这样才会不断地长大,长成后,每年再蜕一次壳。因蝤蛑蜕掉外壳后,其内壳是软的,非常娇嫩,容易受到天敌的伤害,所以蜕壳时要钻进洞穴里才行,待外壳逐渐硬起来后,方才出洞觅食。这有点像武林侠士的闭关修炼,不能有丝毫的马虎,也绝不能受外界打扰,否则就有生命危险。
东海海岸线漫长,滩涂广阔,涂质肥沃,自南至北均有蝤蛑出产,是蝤蛑栖息、生长、繁衍的天堂。早些年,乐清湾最有名的蝤蛑出自磐石芝湾,这里为瓯江淡水和海水的交汇处,无论潮涨潮落,蝤蛑都会随流爬游,通过反复锻炼后,这里的蝤蛑个头硕大,坚实饱满,尤为丰腴美味。不过,21世纪以来,因这一带滩涂大多已作“填海造船”之用,蝤蛑几乎无处可栖,故“芝湾蝤蛑”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近年声名鹊起的却是三门湾所产的蝤蛑,那里水草丛生,饵料丰富,也是蝤蛑理想的栖息地。三门湾蝤蛑尽管个体不大,但壳薄肉肥,鲜嫩可人,招徕了大量的食客。
蝤蛑四季皆有,但在金秋时节最为肥美。由于蝤蛑肉色洁白,质地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长期以来深受平民百姓和文人墨客的青睐,所以留下来不少吟咏它的华美篇章。北宋苏东坡有《丁公默送蝤蛑》诗:“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清代郭钟岳也有《东瓯百咏·蝤蛑》诗:“蝤蛑多肉真堪煮,田蟢纤螯未可持。劝学岂徒攻尔雅,莫教误食当蟛蜞。”
蝤蛑是海洋的产物,也是生猛海鲜中的典范,它们将极致的美味馈赠给人间,并将我们引向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