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秋生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古人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方的。在中华古代哲学中,“圆”是所有圆弧和曲线的概括,“方”是所有直线和角的概括,世界上任何形状和运动的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圆”或“方”。
这种“天圆地方”的理念正好映照在围棋上,棋子作圆、棋盘为方。古时人们则以棋子为耕种,棋盘好比大地,正是他们对大自然的领悟。古人通过围棋,将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得如此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立于天地之间,玄机也就隐藏在方圆之间。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娇媚,方圆相济才能和谐。“天下之事,尽于方圆之内”,这种思想自然也影响了古人对于世界万物的认识,进而影响了对于人生人格的追求。
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造像:伏羲手中持矩,女娲手中持规,告诫人们,做人行事要有规矩。“规”可画圆,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亦称角尺。两字组合在一起,表示校正方圆的工具,又引申喻作标准与法度。世间规矩是先圣认识事物规律之后所确定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方圆之道即规矩之道:方是框架,是正直做人之本;圆为蓄势,是曲折迂回之术。无方,没有人格难以聚力凝神;无圆,缺少智慧难以取得成功。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它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一个许可的极限。方正品格的极限是有割,品行方正虽好,但不能以过度方正而伤害他人,应随俗而方圆。一切矛盾都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方”是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圆”是处事要灵活变通。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恰到好处地做好这两件事,需要极高的素质、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做事要方,也要通情达理。
孔子曾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道:“斯善矣!”上善若水,水没有固定的形态,随器赋形,方圆并不对立,刚柔可以并济。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既静水流深,又江河奔腾,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也同样蕴藏着“方圆”的理念。所谓“不同”,是说我们内心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所坚持的东西,不可人云亦云,这便体现了“方”;所谓“和”,就是说要用圆通柔顺的方式,达到与他人相处的和谐,这便体现了“圆”。
唐代诗人孟郊以诗品“瘦硬”著称,同时他的人品亦“方正”,实为人才难得。其《上达奚舍人》诗曰:“北山少日月,草木苦风霜。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暗室晓未及,幽行涕空行。”好一个“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真是可感可叹!世人多有迎合“圆”而抛弃“方”者,不亦悲乎!
只有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才是人生成功的真谛。不管是商界巨富还是官场首脑,不管是世外高人还是潇洒文人,其中不乏精通“方圆之道”人生艺术的高手。中国历史上不少志士仁人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方圆之道”这一人生真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在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白不会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浪迹江湖,建构自己的诗意人生;王阳明虽处穷途末路,依然高扬“此心光明”的旗帜,“知行合一”遵循大道。
“方圆之道”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百姓日用而不知”。比如吃饭用的筷子,入口的筷头圆,天圆为乾,“民以食为天”一说就是由此来的。再看筷子的末端,一般为方,地方为坤,暗示粮食来之不易——“汗滴禾下土”呀!又如古钱的形状为外圆内方,称为“孔方兄”,它象征“圆以智,方以正”的为人处事道理。现代史学巨匠范文澜先生在抗战中完成了《中国通史》,他的治史座右铭曰“天圆地方”,将“方圆之道”开拓了新的天地。他如此解析:“天圆”,就是灵活的头脑,要勤于思考,善于有所发现;“地方”,即能坐下来埋头苦干,不图名利。一个人应该明白,“方圆之道”立于天地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