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

日期:08-16
字号:
版面:02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8月15日上午,省政协举行专题协商会,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协商议政。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负责人汇报前期调研情况,部分政协委员、院士专家、企业家代表等发言,摘要如下。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郑瑶

  作重点发言: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走在前、立潮头的要求,仍存在短板,为此建议:

  锚定产业应用导向,提高科技供给质量。聚焦“四个面向”凝练“真科学问题”,制定“十五五”基础研究战略规划。创新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设立“产业应用技术专项”。制定省级科创平台建设专项规划,推动更多平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民营企业自主申报机制。健全创新成果共享激励与利益补偿机制,提升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率。升级“双倍增”行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一步提升杭州、宁波国家级产业集群能级。

  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建立健全并完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制定差异化政策细则。进一步细化并落地实施算力高效匹配和共享补贴等专项政策。积极布局自主智能系统产业。实施“产业链图谱+应用场景清单”双轮驱动,让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补齐科技产业创新链短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分类布局专业化中试平台,探索中试平台与产业园区联动转化。创新首台(套)、首批次应用补贴机制。整合建设省级科技成果库与企业需求库,常态化举办“验证项目路演”。完善先使用后付费细则。推广“技术托管”模式,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

  实质性打通人才流动共享通道,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打造“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模式。加大与产业集群相适应的紧缺急用学科本硕博学生培养,职业教育要“订单式”精准培养急需人才。突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立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并给予长周期支持。

  强化金融赋能,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强化“战略耐心资本”母基金功能,引领发展“大胆资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基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发展科技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地科创中心交流合作。推动创新资源下沉,打造要素融通、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

  仇旻(省政协委员、西湖大学副校长)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两个“关键一公里”。第一个“关键一公里”,是从概念到市场的融合,概念验证中心承担起了这段路程的重任。第二个“关键一公里”,是从样品到产品的融合,这是创新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和商业化的关键一步,主要由中试验证平台负责。

  只有真正打通这两段“关键一公里”,从1到100的创新路径才能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才能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建议浙江率先试点打造一个“转化枢纽”,贯通两个“关键一公里”, 形成一条快速路,提高融合效率,进而聚路成网,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更丰富的创新生态。

  朱秋国(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云深处科技创始人&CEO) 

  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建立省级专利转化“风险池”,将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纳入省级“先用后转”成果池,优先开放省重点实验室专利技术。

  构建场景驱动转化体系,突破规模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企业创新风险共担机制”,政府、金融机构、产业基金联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风险高价值技术的中试阶段。推行“场景创新券”制度,对采购本省首台套企业给予适度补贴。

  打通全产业链融合生态,提升集群全球竞争力。完善“制度创新-场景开放-生态协同”三位一体推进机制,组建浙江机器人产业共同体、建立“安全操作白皮书”,将浙江打造成全球具身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与规模应用省。

  陈文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教科人一体改革,高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立“项目制”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科技服务范式,打造多团队协同、全链条覆盖的体系化攻关平台。创新引才用才方式,形成“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模式,推动人才双向流动。

  浙江要蓄势聚能发展纺织新质生产力,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合苏锡通高端纺织、泉州市现代体育产品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打造现代纺织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结合浙江民营经济特色,探索建设产业集群驱动、地方政府搭台、优势学科赋能、实体平台运行的“科教产企共生”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强化政策保障,支持争创省级及以上先进制造业中试平台。 

  欧阳宏伟(全国政协委员、良渚实验室主任)

  浙江在生物医药领域优势显著,有基础、有潜力在生命健康这一未来产业高地中占据核心位置。为此建议:

  强化战略统筹,统筹力量解决共性问题。

  筑牢创新根基,支持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设公益基金、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强化产业导向。

  激活科创平台,强化对重点领域平台中长期财政支持的可预期性,推动其成为“转化器”,培育两新人才与科创企业。

  完善金融支撑,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投早投小基金解决“第一桶金”问题,吸引民间资本构建全周期融资体系。

  优化审批服务,对高价值创新器械,适度延长专利认定时限,或设“长周期创新产品”专项通道。

  创新市场政策,将高价值原创药械纳入省级医保或普惠商业保险,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

  林伟明(省政协委员、浙江金马逊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奔赴”,需要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人才互聘共享机制。

  打通制度壁垒,在重点领域试点“编制周转池”,建立双聘人才“贡献双算、薪酬叠加、成果共享”机制。

  依托数字赋能,打造“科技人才云图”平台,深度对接“产业大脑”与“科技攻关在线”,通过“揭榜挂帅”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与人才专长。

  强化生态支撑,设立省级“人才共享与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重点支持跨组织的联合攻关、概念验证与中试转化。完善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流动绩效评价体系,为“双向奔赴”提供持续动力。

  孔德兴(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德尚韵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实施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通过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促进传统学科内涵进化升级和学科间交叉融合。依托交叉学科技术沉淀,主导制定医学数据标准,建设浙江省医学标准数据库。发挥学科国际影响力,培育医疗大模型研发中心。

  加速成果转化,以场景创新反哺产业升级。推广超声AI普惠技术,整合浙江大学等资源,推动杭州建成国家级精准诊断中心。

  以数理医学等交叉学科为纽带,构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医学AI产业生态,助力我省建成医学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陈如申(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房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

  聚焦未来赛道,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打造量子精密测量未来产业集群。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应用需求为技术牵引,形成“链主+专精特新”协同企业梯队。

  强化平台建设,以技术需求推动基础研究。建议省级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将平台作为企业科创人才的培训基地、原创技术工程验证的关键枢纽,牵引高校加强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优化学科设置,构建技术创新与基础研究的双向反馈循环机制。

  优化解题思路,构建全链协同创新模式。建议企业、中试平台(科研院所)、高校组成共同体,打造以企业为“链主”的三位一体深度融合创新链,既有分工也有侧重地开展规模量产、工程中试、技术预研等工作。

  吴卿(省政协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加强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推动AI技术在更广泛社会应用场景落地,构建“场景驱动-技术迭代-产业升级”闭环。加快国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省统筹建设一体化高质量算力供给体系,实现区域算力资源精准高效匹配。

  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确保数据存储安全。构建从硬件架构到软件生态的全栈自主能力,完善数据存储产业供应链。通过加强法律规范、政府监管、行业自治、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协同共治守牢安全底线。

  把学科建在产业上,培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专业人才。支持高校联合头部企业建好“产业学院”。进一步加强省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着力打造AI人才成长“孵化器”和“蓄水池”。

  叶辽宁(省工商联副主席、舜宇集团董事长)

  构建可复制的智能制造“浙江样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校等,在光电领域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立“链主出题-院所解题”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开放真实产线。针对验证成功的项目,由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提炼标准化实施指南和模块化工具包,助力实现全省推广。

  打造产业化为导向的创新共同体,围绕光电、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由链主企业主导、联合地方政府及高校院所组建新型产业研究院。深化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行“双聘教授+产业导师”身份互认制度,推动人才流动共享。强化政策协同精准助力,建立健全“两新”深度融合政策协调机制,定期收集链主企业需求清单,确保资源精准匹配创新全周期。

  杨柳(杭州市滨江区政协委员、杭州宏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打好实体根基,用科技“点石成金”,助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推动创新资源下沉,鼓励企业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升级传统制造。

  勇闯新赛道,以前沿探索“立潮头”,培育未来产业“参天大树”。强化对前沿技术探索的支持,完善未来产业孵化环境,鼓励企业勇闯技术“深水区”。

  深化融合之道,构建“雨林式”生态,筑牢“创新浙江”根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科技骨干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承担更多科技攻关任务,打通产学研用“经脉”。拓展世界眼光,鼓励企业更深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打造浙江省存储产业链集群,推动形成“技术优化-销量提升-成本下降”的正向循环,实现从“单点国产替代”到“系统级自主可控”的跃升,为全国数据存储产业提供“浙江方案”。

  强化资金与政策支撑。制定产业长期规划,设立专项基金,由省政府牵头联动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形成资金合力。

  加速企业级SSD替代生态建设。引入国内新兴的企业级SSD厂商,适配本地企业硬盘需求,推动上下游供应商的技术适配与联合研发,实现标准化和定制化并存。

  引入核心颗粒产线,补齐浙江在存储芯片制造环节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