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共享邻居”,打开家门更打开“心门”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03版:时评       上一篇    下一篇

  □杨朝清

  微观点:“共享邻居”不仅打开了一道道家门,也打开了一扇扇“心门”,让社区更有生机与活力。

  “共享奶奶”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共享老师”“共享妈妈”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堂,“共享派送员”为特殊人群跑腿送货……在宁波许多社区里,这样温暖的场景处处可见,这些“共享邻居”用行动打破现代都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在现代社区焕发新光彩。

  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里,一扇扇大门在无形之中塑造了距离感与隔阂感,这固然有助于保护隐私和风险防范,却也让邻里关系有名无实,许多邻居成了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许多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一些独居老人“空巢又空心”,迫切需要来自外部的关爱与帮助。

  不论是“钥匙托管”,还是“窗帘之约”,抑或是上门开展细致入微的志愿服务,“共享子女”将“妥帖”二字刻进了独居老人的心里;在工作和育儿上角色紧张、分身乏术,双职工家庭的育儿难题,让“共享奶奶”“共享老师”有了施展的舞台;“共享达人”为辖区居民带来不同主题的达人市集,“共享理发师”定期在活动室提供免费服务……当邻居从“住在旁边的人”成为“和我有过交往的人”,当守望相助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邻里关系自然会产生改变。

  “共享邻居”作为一个社会联结的纽带,有助于促进邻里交往和互动。在著名社区治理专家陈伟东看来,“有交往才有邻里,有参与才有幸福”;居民们只有通过人际交往、社会互动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来塑造社会关系、建构社会网络,才能逐步将个体的、松散的原子凝聚成为一个社区生活共同体。“共享邻居”不仅让一些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邻居的善意与温暖;参与者也在助人自助过程中收获了感激、快乐、信任、认同、赞赏等内在性激励和回报,真正实现了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做派。“共享邻居”不仅有与人为善、乐善好施的传统文化基因,也融入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共同体意识。它畅通了一个互助互惠的渠道,每个人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共享邻居”是一个好的尝试。

  在理想的图景里,邻里关系不仅是一种物理上居住距离的接近,也是一种生活上守望相助、情感上归属认同的社会支持网络。重新认识和发现邻居的价值,重新建构新型邻里关系。“共享邻居”不仅打开了一道道家门,也打开了一扇扇“心门”,让社区更有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