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联谊报

书法“错字”亦成韵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04版:鉴赏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的牌匾

  □吕云祥

  在历代书法墨宝中,藏匿着一些“异类”痕迹,比如碑刻上悄然避讳而生的缺笔之书、书帖中别有用意的多笔之字,等等,这些“错字”如精灵般跳脱于法度之外,无意间竟成了墨迹里的别致风景,引得后人驻足凝望,思索不已。

  所谓“错字”,在书法中常非无心之失,而更像一种有意的“破体”,一种对固有形态的突围。古时碑刻、书帖中常见避讳字,如为避帝王及相关人名讳而特意省缺笔画,竟反成就了字形的奇特之姿,如唐碑“民”字缺笔、宋帖“殷”字缺笔,反显出疏朗清俊之态。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中“纸”字虽未错写,但末笔一点,夸张得“出错”,那悬针般垂落,正与他当时落魄的心境相呼应,更添了苍凉悲怆之感。至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那些枯笔、涂改之处,如泣如诉,悲愤之情喷涌而出,“呜呼哀哉”四字仿佛字字哽咽,满纸泪痕。这些看似错误的笔墨,已然超越了字形本身,成为了情感与精神的直白袒露。

  此种“错字”之美,其根深植于东方美学之意趣传统中。书法之精髓,绝非斤斤计较于点画之精准无误,而在于全篇气韵的贯注流动。古贤所谓“得意忘形”,正指此境。书者内在之气魄、情思奔流于笔端,当笔势纵横之际,偶尔“破格”便自然生出了神采奕奕的意外之趣,犹如冰裂之纹,于残缺中竟显出别样完整的美感。王羲之《兰亭集序》里涂抹勾画之迹,何曾减损其“天下第一行书”的光彩?那几处修改,反如飞白点染,更添一种即席挥毫、情思流淌的真切感。

  然而此“破体”之趣,绝非初学之人可以轻易为之。倘若根基未稳便刻意求“破”,则如东施效颦,徒显其拙。孙过庭在《书谱》中早已道破天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若无深厚功力为根基,那“险绝”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谓的“破体”便成了真正的错字了。

  今日键盘时代,字体整齐划一,工整得刻板无趣。回望那些墨痕中的“错字”,却闪耀着一种手工时代的温润光芒——那些“错误”里蕴藏的生命气息、情感跌宕与个性张扬,正是现代印刷体所无法复制的灵魂印记。那些“错字”已然不是瑕疵,而成了书法之树上最奇崛而动人的枝桠。

  “破体”之美,是超越“形似”而抵达“神完”的明证——法度之内固然有规矩方圆,法度之外,却另有一片生机勃勃的广阔天地。那些“错字”里,正是书者活生生的灵魂在纸上的跃动与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