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我国文学,不论什么体裁,都有“载道”传统,可以归入广义之诗歌的对联也不例外。翁同龢的一副对联就是专门用来教育、鼓励他的皇帝学生载湉的,内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此联很容易理解,联眼是“静气”,说来奇怪,下联知之者甚少,上联却名满天下。
“每临大事有静气”获得时人和后人那么多青眼,原因很简单:静气难得。对联中所说的“大事”,自然不是指的吃喝玩乐、男欢女爱,也非某个月收入偶然变多或突然减少,这些东西于人当然也有影响,却都是一时的、局部的,真正的大事往往会对个人、家庭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比如是否考上大学、研究生,比如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比如在职场上是升还是贬,比如身上的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比如经手的大笔投资是亏损还是赢利……碰到大事,最可贵的修为莫过于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谋划好应对之策,得志不忘形,失意不消沉。
静气首先是根植于内心的从容和乐观。得志自带乐观之光辉,需要的只是从容;一个人事业不顺,喝水都闪舌头,此时,我们在呼唤从容之外,便得冀望救人于水火的乐观。启功只读了中学,最初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不足以顶起教书这个工作,老被人歧视。他那时年轻,相信自己有潜质,偏偏要跟这个职业较劲,最终还真的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这是靠乐观支撑了静气。
不过,想深一点,我们又会发现静气不只是来源心灵上的克制或自我鼓励,更需要卓越实力背书。得志时的静气自不用说,人要“得志”,先得有成事之才,依赖弄虚作假、吹吹拍拍、跑跑送送赢得的光鲜不可能长久。失意时的静气一样萌生于个人能耐。人降临在这个世界,不是专门追求被人冷落甚至打击的,相反,倘有机会,我们都希望自己活得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只是聪明的人懂得一个道理:失意时,浮躁、愤怒、自暴自弃,结果不是命运之神大发慈悲,而是你会变得更差劲,更使人远离。相反,遭逢挫折之后打起精神,立足于既有的实力继续跋山涉水、披荆斩棘,时间总有一天会发现你的“别具一格”。我老家有个大画家叫王憨山,专攻花鸟画,所作之画吃墨很足,于表面的“笨拙”中呈最深的神似,个性十足,年到60岁却名不出乡里,此老一点也不着急,自命“田园宰相”,相信天生我材必被看到,该读书读书,该作画作画,晚年因偶尔的几次画展声名大震,被业界公认为花鸟画大师,便是实力造就失意时的静气之最好证明。
人非单个的石头,我们一出生,便被上苍放置在社会这个“广场”中,“广场”里有你的亲人、同学、朋友、熟人,更有多得数不清的陌生人。无论有“事”没“事”,我们都应该对这个“广场”付出自己的善意,唯如此,他人才可能欣赏、托举你。苏轼在政治上一生不得志,三次被流放,但他待人真诚、心地善良,经常救人急难,结果不管屈于何处,朋友们都不远千里去看望、安慰、帮助他。要知道,在苏轼所处时代,不要说高铁、飞机,就是普通的汽车、火车都没有,朋友们愿意专程长途探望,想见其友情的重量。而苏轼最终能经受那么大的打击,始终保持自己的真性情,显然与朋友们给予的温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