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阳
景祐元年(1034),北宋文坛领军人物欧阳修仕宦生涯的首次高光时刻出现了:因枢密使王曙的举荐,他进入了朝廷掌管图书、编修国史的馆阁工作。而在这之前,他高中进士后,有一段时间在西京(洛阳)留守钱惟演的手下担任推官(负责司法方面工作的官员)。其时欧阳修年轻,加之上司钱惟演的宽容与厚待,他跟同僚经常游宴,并且毫无节制。
为什么枢密使王曙会举荐欧阳修?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当时,钱惟演即将离开西京留守的位置,接替他的人是王曙。王曙在了解到欧阳修们“游饮无节”一类的情况之后,对后者屡加劝诫。一次他非常严肃地对欧阳修等人说:“诸君知寇莱公(寇准,因被封爵莱国公,故名)晚年之祸乎?正以纵酒过度耳。”其他人听了这话之后唯唯诺诺,只有欧阳修起座说:“寇公之祸,以老不知止耳!”拿这话影射王曙。王曙听了之后,默不作声,始终没有发怒。而在他担任枢密使之后,首先就举荐了欧阳修。(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史》)
作为新上任的西京留守,也是欧阳修顶头上司的王曙,批评欧阳修纵酒无度错了吗?当然没有。不仅没有,而且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前辈,他对于晚辈的关心与呵护。而他拿他的岳父寇准说事,虽然未必合适——寇准之所以从宰相位置上被一贬再贬,外放到蛮荒之地担任不起眼的地方官,主要原因真的不是因为他纵酒,而是他密奏请以太子(后来的宋仁宗赵祯)监国,得罪了还不想还政的刘皇后。然而,王曙的一片苦心还是谁都能够看出的:为官之人,岂能天天酒气熏天、浑浑噩噩?
显而易见的是,当时欧阳修对于王曙的苦心未必能够理解,同时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他居然拿王曙年事已高,但却还没按惯例请求“致仕”(退休),依然在官场上摸爬滚打说事儿了:寇准当年遭遇官场滑铁卢,大概是60岁多一些,年龄确实有些大,但还没到官方给定的“致仕”年龄——70周岁。然而,对于你王曙来说,都已经70开外了,依然在坚守工作岗位,你这样做,不是“老不知止”又是什么?而这一表述的尖刻或者说犀利同样是毋庸置疑的,假如换一个人,即便不会当场发作,但因此老大不快、耿耿于怀也是有可能的,更别提日后向有关方面举荐你了!
王曙无疑有别于一般人。欧阳修的对答,有些伤人,但也有他的道理。而王曙之所以能够不计前嫌向朝廷举荐他,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他很惜才,不愿让欧阳修这样的人才被埋没,以及对他的为人与个性十分欣赏;另一方面也因为他自身的大度与气量,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公众对于王曙予以了高度评价——《续资治通鉴·宋史》中的“议者贤之”一句,就反映了公众对他举荐欧阳修的高度赞赏。